黄河壶口《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地旧址

  时间: 2020-06-22 

《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地旧址位于吉县黄河壶口。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为张光年,笔名光未然。1938年,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任国民党国防部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张光年受周恩来、郭沫若派遣,任国防部政治部的文化督察专员,赴第2战区视察文化工作。张光年从武汉出发,一路跋涉,经西安、洛川、宜川,最后从壶口下游的小船窝渡口过黄河来到南村坡,与第2战区政治部一起住在黄河东岸的小山村。他站在壶口瀑布旁,面对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由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1939年1月,张光年抵达延安后,写成一部题为《黄河》的诗稿,写出后几经修改方才定稿。就在这年的除夕联欢晚会上,他朗诵了刚写好的组诗。音乐家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这部朗诵诗谱曲,为演剧队创作一部《黄河大合唱》。随后,冼星海抱病创作,于同年3月31日完成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此后,这部史诗般的大合唱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人物链接】

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汉族,湖北老河口人。 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国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8年底,率领抗敌演剧第3队到吉县抗日游击区,在黄河壶口瀑布旁产生灵感,后奔赴延安。1939年1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到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984年张光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