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晏 (1916.09—1996.06)

  时间: 2020-07-16 

山西省赵城县(今属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开国大校。1936年参加红军。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副政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副兵团职顾问。

1935年10月毕业于陕西省省立医药训练班。1936年12月经南汉宸介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队俱乐部主任、第二后方医院主治医生、第二兵站医院医务科长、军委总卫生部医政科副科长、科长兼八路军总门诊部主任、延安防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给中央和边区领导同志任弼时、徐特立、林伯渠,八路军总部首长彭德怀、叶剑英等诊治疾病,为延安党政军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央领导和总部首长的表彰。在日伪“围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自制医疗器械和药品,组织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使成百上千的伤病员康复归队,明显降低了延安地区的疫情发病率,并培养和训练了一批医护人员。在陕西关中峁台山战斗中,与医疗手术队的同志一道,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救治伤病员的任务。1942年八路军总卫生部改为延安联防军卫生部时,到中国医科大学高级研究班深造。毕业后到医大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沙眼移植手术,并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推进了当时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困扰广大军民的沙眼病治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教导第一旅卫生部长、第一野战军第六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后勤部第二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第二兵团后勤干部学校校长等职。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蟠龙、榆林、沙家店、宜川、瓦窑堡、陇东、解放西安、兰州等战役战斗。其间,为了组建西北教导一旅、六纵队和二兵团的卫生机构,殚精竭虑,多方筹划,在很短时间里就做到了编制、人员、装备的落实,并能有效地完成战斗任务,为第一野战军的后勤卫生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军委领导关于加强机械化部队建设的指示,1950年9月,被选派到北京参加组建装甲兵,先后任后勤部副部长、装甲兵技术部政治委员,装甲兵党委委员、党委常委。1955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任政治委员。由于长期高强度的紧张操劳,身患疾病,1960年党组织根据其健康状况,调任解放军总医院副政治委员,后到第三军医大学任职。后为总后勤部副兵团职离休干部。1996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