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廉吏平阳知府刘棨

  时间: 2022-03-28 

陈波轶

刘棨(1657~1718),字弢子,号青岑,清代诸城逄哥庄(今山东省高密市逄戈庄)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为官清廉爱民,《清史稿》有传。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九年(1710),刘棨任平阳知府。期间,刘棨用心周济抚恤,岁欠煮粥赈饥,修葺文庙,整理乐器,重建鼓楼,年终预给兵饷,尤其是与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交往被誉为一时佳话。刘棨世业耕读,家教甚严,后世子孙担任二品以上官职竟达五世之久,且世代清廉,尤以其子刘同勋居雍正朝大学士、孙刘墉(即民间传说的刘罗锅)居乾隆朝大学士为著,确令后人赞叹。

刘棨少时聪颖,少年科第。十一岁中秀才,十五岁时著名文士德州田雯见其文章,甚为欣赏。康熙十四年(1675)以监生中式顺天乡试125名举人,时年18岁;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会试中第26名贡士,殿试二甲二十五名进士,时年28岁。

刘棨中进士后,“益学书,博涉子史”。因父年老,与兄刘果俱侍父不仕,父卒服满后才谒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棨出任湖南长沙县知县,临行其兄刘果赠诗云:“三千路隔水盈盈,岳麓山头雁字横。爱尔风流新令尹,赠君清白旧家声。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为好名。使气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刘棨没有辜负兄长的嘱托,史称,其任长沙,“以廉明称”、“居官廉惠,见义奋发,尤善应变”。总督吴典以循良举荐,授陕西宁羌州知州。宁羌地苦凋瘵,刘棨“为均田赋,完甫赋,补栈道,修旅社,安辑招徕,期年而庐舍萃集”。百姓感念刘棨,“呼为刘父,每饭祀之”。宁羌多槲树,宜养山蚕,刘棨便派人回家乡,购蚕种,请人传授养蚕织绸技艺,宁羌百姓受其利,将织成的丝绸称为“刘公绸”。康熙四十年(1701),刘棨擢升为甘肃宁夏西路同知,未及赴任,丁母忧,将归里,因替民完赋,负债不能归,嘱托其弟刘棐代卖本人家产,不足部分刘棐又变卖自己家产,方得以凑足回家盘缠,宁羌百姓听说后,争先赠金相助,皆谢绝不受。

康熙四十三年(1704)冬,刘棨服阕后,补湖南长沙府同知。还未上任,奉旨入京引见,试文艺于乾清门,康熙皇帝说,刘棨居官甚好,未知学问如何?因试“四书”文一篇,深蒙褒赏,即日授山西平阳府知府。

刘棨任职平阳时,值地震之后,满目疮痍,平阳府各官署衙门几乎倾塌尽废。前任平阳知府王辅重筑平阳城,并重建平阳府署。虽然经过近十年发展,仍有相当规制不健全。刘棨在前任的基础上,对已重建的机构重加修整,对尚未兴建者,予以重建。上任次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重修临汾大中楼(鼓楼),两年后,康熙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竣工。同年八月,重修平阳考场(试院),次年十一月落成。同期,重修谯楼(小鼓楼)。并修缮卜子夏、王通、司马光、薛瑄诸祠,并恤其后裔。

刘棨重修平阳试院之举尤深得民心,时任山西学政的邹士璁在《重修平阳试院记》中曾记叙刘棨捐修平阳试院的经过,当时平阳试院因兵祸和地震荡然无存,刘棨深以为忧,恰值刘棨生日,其三十四位属吏商议造画屏祝寿,“公素廉戒无制,固请之”,刘棨说:“必欲寿我,盍以此为我建平阳试院乎。”属吏争先恐后捐助,邹士璁亦捐俸钱襄之,不数月而落成。邹士璁在文中曾称赞刘棨之兄刘果:“向闻公之兄为学臣,捐俸为孤寒援纳子弟员,修文庙及先贤书院,皆身先倡率,江左至今称焉,余既心仪久之。”又称赞刘棨“公职守牧民,乃能恤轸士、建书院,有兄之风。其治平阳,美绩不可胜书。”康熙《平阳府志》称赞刘棨:“在任吏惕民怀,善政不可胜举”。

重建平阳官署衙门之后,刘棨急需兼备修志、礼乐之能的才俊之士。于是延请当时天下名士孔尚任主修《平阳府志》。

康熙《平阳府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棨纂修府志时,专门聘请山东曲阜人原任户部员外郎的孔尚任,浙江嘉兴人进士高孝本,江南徽州人翰林院孔目吴启元,江南桐城人候选知县刘允升四位颇有才气的士人担任分纂,同时聘请绛州翰林李复泌、闻喜翰林张克嶷等担任校正,因此康熙《平阳府志》修成后被誉为全国名志。孔尚任出身于孔府世家,其他三位都是江南名士。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戏曲家,著作《桃花扇》当时名满京城,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受刘棨之邀到平阳,民国《临汾县志》曾记载孔尚任赴平阳原由:“太守诸城刘公修郡志,聘至平阳董其成焉”。次年二月《平阳府志》完成,孔尚任返回曲阜。孔尚任在平阳时,刘棨不顾孔当时是获罪之人,待之甚优。刘棨曾赠袍给孔,孔尚任《平阳郡署主人赠袍》诗云:“吟诗瘦尽沈腰存,一袭霞袍竟体温。家去何愁羞季子,春游直可傲王孙。摊书倦后妨灯灺,顾曲欢时怕酒痕。少在身边多在箧,信陵席上不言恩。”孔尚任《腊日客平阳刘青岑太守设鲜鳆鱼享客,诗以志异》诗称赞刘棨为官清廉:“太守悬鱼朝野闻,早韭晚菘性所嗜。”

孔尚任协助刘棨制礼乐、编府志。两人之间结下的这段宾主之情,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极为深厚,而且对两人均具有重要意义。刘棨对孔尚任的赏识与礼遇,使孔尚任的才能再度有了用武之地,也使孔尚任在罢官之后一时心情畅达起来;而刘棨也展示了自己循吏之才的一个方面。

康熙四十八年年(1709),皇帝下诏,从全国各地选拔操守清廉,才学优长之员。天下知府得举者惟有平阳刘棨和湘潭陈鹏年二人。

康熙四十九年(1710),刘棨擢升天津道副使。一次,康熙皇帝途经天津,诏许当地官员随从,康熙皇帝亲书翰墨赐予群臣,刘棨随上奏其兄刘果任河间知县时曾受到“清廉爱民”的褒奖,乞赐“清爱堂”额,康熙皇帝应允,遂书“清爱堂”相赐,“清爱堂”从此成为刘家的堂号,声名远播。刘墉有一枚“御赐清爱堂”印章,原因就由于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刘棨升任江西按察使,旋升四川布政使。刘棨任四川布政使期间,年羹尧任四川巡抚,二人都倍受康熙皇帝的倚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询问九卿,本朝清介大臣数人,求可与伦比者,九卿举荐四人,刘棨为其一。康熙驾幸汤泉,又以刘棨事迹告谕从臣,恰逢湖南巡抚缺出,廷臣举荐刘棨,康熙皇帝以为“四川用兵之际,刘棨办理粮饷不可移动”,命刘棨仍留任四川,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病卒,享年六十二岁。

刘棨是封建时代一位清正廉洁、勤于民事的地方官。他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深受民众爱戴。

同时,刘棨教育子孙甚是严格,“益严乎子孙”,其诸子“六岁就外傅诵经书,不中程度辄予夏楚,出入跬步无敢嬉戏”,“既长,被服食饮,比于寒素”,雍正年间曾执教刘家的安丘名士李漋感慨:“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

在刘棨谆谆教导下,其10个儿子皆有成就,其中8个儿子中举人,中举者之中有3人中进士,父子九登科,清代惟有刘棨父子一家,而尤以其五子刘统勋、其孙刘墉最为著名,父子俱官至大学士,清代一朝汉人只有五家。刘棨可称得上育子成才的典范。在刘棨的影响下,其家族后代亦重视教育。在刘棨的孙辈中,有12人中举人,中举者之中有2人又中进士。后来刘棨曾孙刘环之官至吏部尚书,玄孙刘喜海官至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刘氏家族能保持二百余年的人才辈出,皆为清官,与刘棨的清廉的家风家教息息相关。

(临汾市地方志研究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