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龄(1508-1564),字受甫,号湛泉,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乡宁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王与龄为官一直铭记:做官之道不在于政绩,而在于清廉,为民解忧。他廉洁从政,清白做人,对于别人赠送的礼物,小到车马、衣服、吃食,大到赏邑、房屋、珠宝金银,从未曾接受。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王与龄已从吏部员外郎升迁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当年,刚经历“壬寅宫变”的明世宗朱厚熜无心打理朝政,时任内阁首辅的严嵩结党营私、滥用职权,横行霸道,为给其门生钱可教求得东阳知县一职,写信让王与龄给个面子、行个方便,王与龄接到严嵩书信后,亲自赶赴东阳县,经实地走访调查得知:钱可教不学无术,且凭财大气粗横行乡里,属东阳县一地方恶霸,实在不宜任县令一职。他未按照严嵩的指示任命钱可教为东阳县令。但严嵩当时位高权重,而且是太子太师,王与龄无法与其抗衡,就联合吏部尚书许赞、员外郎吴伯亨、主事李大魁等5人给明世宗朱厚熜联名上书,弹劾严嵩买官卖官之罪行。然而,明世宗朱厚熜偏听了严嵩的谗言,将刚正不阿的王与龄除名返乡,永不录用,其他4人罢官流放。从此之后,朝堂上下,再没有人敢与严嵩对抗。锦衣卫奉命抄王与龄的家,发现除铺盖、衣物、灶具和简单的日常用品之外,其余全是书籍,为官数载,王与龄竟无些许钱财傍身。锦衣卫和京城百姓皆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好官、清官赞叹不已。
王与龄被罢免回到乡宁后,头戴角巾、躬稼田圃。朝中郡马王培龄是王与龄的叔伯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并于嘉靖八年(1529)一同考取了进士,感情极为深厚。王与龄从京城返乡后,王培龄感念兄弟情谊,更感叹于朝廷黑暗,遂从京城返回乡宁,与王与龄作伴,以山为友、悠然自得。郡马王培龄曾居住的地方就是现乡宁县的郡马岭。
王与龄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曾经著有散文名篇《友山堂记》《重修城隍庙记》等文章,历代版县志均予传载。韩文、陶琰、张润及王与龄,被郡人并称为“平阳四贤”。
中共乡宁县委党史研究室 王晓琴
附:
友山堂记
明·嘉靖 王与龄
木石先生,耕田龙门之滨,守道河汾之曲,面幽幽之山,结木兰之室,昼与白云同游,夜与元鹤共栖,俨然独处,陶然自怡。匾其居日:“木石居”;名其堂日:“友山堂”。东郭先生过而问日:“异哉!先生之名‘友山堂’也,余闻之舜居历山,友雄陶七人;文王居岐,友闳夭四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未闻与山友者也。彼山者,聩然、巍然、苍然、翠然,一积土耳,彼何以为友?先生亦乌得与之友也?”木石先生莞尔笑日:“是非汝所知也。独不闻友也者,友其德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者所以益己而长德也,苟获其益,何择于山?苟无其益,何贵于人?余之友南山翁也,百重岩锷,如斫如削,余将资其严毅也;云雾吞吐,辰象森罗,余将资其包涵也;并基二仪,跨迹五岳,余将资其广大也;岩岩峨峨,万古不磨,余将资其悠久也;小上大下,深渺莫测,余将资其博厚也;育群物而不变,镇河汾而不移,余将资其安敦也;油然而云兴,沛然而雨作,余将资其神化也;云峰霞岫,草木生植,兽啸龙腾,霓裳羽衣,巍巍隐隐,和阴阳,达幽微,余将资其深远高明也。至于白云在岩,清风明月在户,又有以启余凌云御风之思;朝暮紫霞,夕阳青萝,又有以动余飧霞辟谷之想。辟门则入吾室,开牖则入吾榻,坐与余相对,卧与余相匹,彼亦不厌余,余亦不厌彼,始交不相亲,久交不见疏;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如一,彼固无欲,余亦忘情,彼虽无言,余亦忘言,盖不知南山翁之友余也,余之友南山翁也。其视世之以贵贱为炎凉,视贫富为亲疏者,果孰得而孰失,孰益而孰损乎?”客遂翟然而醒,恍然而悟日:“异哉!先生之取友也,有是哉,先生之迂也。”唯唯而退,余因书于石,以为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