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傅懋恭,曾用名傅茂公、傅春雷等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垤上村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19年考入山西省曲沃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山西太原支部负责人、太原市委组织部书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委会书记,中共天津地委二部(区)委、一部(区)委、三部(区)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组织部部长、职工运动委员。1923年在太原主办以工人为主要学员的成人夜校。1925年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天津市委代书记、书记,中共顺直省委常委、代书记。1929年6月在天津被捕入狱。在狱中组织中共秘密支部,任书记。1935年刑满出狱后,任中共北方局天津工作组负责人。1936年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委员、组织部部长,直接领导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组织部部长。1938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1941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1941年起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8月增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5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副书记(曾兼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并以中央政治局委员身份指导晋察冀解放区工作。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至1949年9月兼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至1953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主任(至1953年5月)。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代书记,其间:曾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第一书记,1951年2月至1966年5月任北京市市长,其间:1949年11月至1955年4月兼任北京市政协主席,1950年2月至1955年4月兼任北京市总工会主席。1950年10月起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自1954年9月起历任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第一届、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9年2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1979年7月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间:1979年11月至1980年9月兼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秘书长,1981年4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曾兼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1979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1月至1983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8年退出领导岗位。1997年4月26日在北京逝世。
中共第七届、八届、十一届(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八届、十一届(十一届四中全会增选)、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停职,八届十一中全会撤销)。
彭真同志是山西省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临汾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奠基者。特别是在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员、书记和共青团太原地方执委会书记后,十分关心晋南和临汾的学生运动,并通过临汾籍学生及时了解临汾学生运动情况。1924年利用暑、寒两个假期,先后两次到霍县、临汾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派人指导党、团组织建设,使临汾在太原求学的刘守维 、阎紫琴、李维勤、王之法、韦思恭、张振山等分别在太原、临汾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推动了临汾和晋南地区的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中共中央北方局南迁临汾。11月中旬,同安子文到安泽县等县指导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12月31日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从晋东南回到临汾,出席在刘村召开的山西省党的活动分子会议。1938年1月2日到赵城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会报工作,6日在马牧村出席中共中央华北军分会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同志身居要职,工作繁忙。但他不忘家乡,不忘父老乡亲,先后于1961年12月、1964年4月和1986年5月三次回到故乡,深入基层,接触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他仔细听取基层干部的汇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对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