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传播不能停留在学术层面

  时间: 2020-06-26 

【核心提示】一种看法、一个结论,即便是事实凿凿、无可辩驳,学者笔下的文字阐释或学术视域中的真理论证,并非就一定为普通群众所认同。因此,无论是学术、理论层面,还是宣传、教育领域,都应力争通过史实史料的挖掘、理论观点的筛选、研究视角的转换、传播方式的创新等,使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历史能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有关抗日战争的理论研讨会,其间几位研究生关于“不应过分‘渲染’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胜利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观点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使我联想起时常在各种场合听到的类似看法。譬如,我们历史地还原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所发挥的作用,这导致一些人认为,既然抗战中驰骋正面战场的是国民党军队,那么,取得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就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再如,我们无比自豪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那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并不断发展、壮大,却被一些人误读为利用国民党来发展自己,等等。

以上现象,给党史工作发出了某种警示:对于类似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作用这样的重大历史结论,我们不能满足于众多的学术专著成果,因为,如果是以史实说明、真理诠释和理论分析的学术视角看问题,那么毫无疑问,这些成果对诸多历史结论的论述和说明是充分的、雄辩的,足以说明问题。但是,一种看法、一个结论,即便是事实凿凿、无可辩驳,学者笔下的文字阐释或学术视域中的真理论证,并非就一定为普通群众所认同。因此,无论是学术、理论层面,还是宣传、教育领域,都应力争通过史实史料的挖掘、理论观点的筛选、研究视角的转换、传播方式的创新等,使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历史能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抗日战争中,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实现、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界,还是在普通民众中,对于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都存在诸多模糊认识,有的甚至是刻意歪曲。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共产党兵力弱兵种少,最多只能打打游击战,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三个月使中国沦陷是绝对的,靠着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打不赢抗日战争;共产党总是宣传人民战争,发动人民挡子弹、当肉盾;抗日战争的胜利,终究还是那两枚原子弹起了决定性作用。以上种种模糊认识在普通群众中也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笔者有一次在电影院观看一部抗日影片时,就亲耳听见一对情侣私语:共产党就能“忽悠”,抗日的是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就共产党那几个人、几条破枪,谈什么中流砥柱!

在21世纪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认识为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同,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历史研究者面前的严肃课题。不仅要深化这方面的研究,而且要着力使研究成果的表达符合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大众化。现代传媒已十分发达,早已从传统的纸质平面单一载体,发展到以纸质平面、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为一体的立体传播态势。党史宣传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变化,紧跟现代传媒发展的步伐,形成党史宣传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态势。党史研究只有加大历史纵深,党史宣传只有拓宽传播渠道,一部完整的党史才能客观、艺术地传播给广大受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