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汾河岸畔走出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一木

  时间: 2020-06-1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部级),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成员杨一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13日9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沉重报道了这一噩耗。

杨一木同志1911年6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今临汾市尧都区)界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临汾和山西的早期共产党人之一,是从汾河岸畔走出去的共产主义战士。由于他早年投身革命,20多岁即奔赴陕北,人们对其革命经历鲜有耳闻。在组织史资料征编工作期间,我曾与杨老有过几次接触和访问座谈。现根据掌握的资料,作以简介,以飨读者,力求使大家对这位出生于平水之乡的百岁革命功臣“呕心沥血为革命,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革命生涯和高尚情操有所了解。

矢志革命  赴汤蹈火

杨一木同志的故乡界峪村,是汾河西岸一个较大的村庄。这里曾是中共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诞生地。1926年秋冬,中共临汾支部在界峪村临汾县立第七高等小学秘密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系当时山西全省仅有的4个地级党组织之一。

当时,中共临汾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徐亚桑,担任位于界峪村的临汾县立第七高等小学的校长。中共临汾支部曾驻界峪村的县立第七高小,并立足于此开展革命活动。因此,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及界峪村一带的政治空气十分浓厚,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出身贫寒的杨一木,刚刚懂事就在其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穷则思变的念头,在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影响下,很小就接受了革命道理,年仅14岁,即1925年就参加了革命活动。

1925年春,临汾进步青年张振山赴太原向太原党团组织负责人傅懋恭(彭真)汇报临汾县青年的活动情况,傅懋恭介绍张振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指示他回去后先发展团员,再建立共青团组织。张振山返回临汾后,先后介绍徐亚桑、高琦、杨一木等10多名进步青年入团,并成立了共青团临汾支部。天生聪颖而倔强的杨一木,年少志高,倾心革命,他清晰地认识到,穷人要翻身就必须打倒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就必须推翻剥削制度。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他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25年6月初,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临汾,共青团临汾支部作出罢课、闹学潮的决定。杨一木和团员们四处串联宣传,积极进行思想发动,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纷纷走向街头,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扼杀工人顾正红的暴行。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组织捐款捐物,声援上海工人的“五卅”运动。

1926年秋冬,鉴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共青团员数量的增加,共青团临汾支部改建为共青团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下辖临汾第二高等小学和第七高等小学两个团支部。杨一木因思想进步,表现突出,担任共青团临汾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支部书记,此时,他刚刚15岁。在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杨一木带领团员们秘密而广泛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抨击时政,推动学生运动不断发展。1927年,共青团临汾地方执行委员会改为共青团临汾县委,杨一木任共青团临汾县委书记。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阎锡山当局大肆进行清党活动,临汾和山西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穷苦出身的杨一木,矢志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毅然在逆境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临汾的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一起坚持开展隐蔽秘密的地下革命斗争。这一年,杨一木年仅16岁。由于他在革命斗争中广交进步青年,而且机智敏捷,熟悉情况,党组织让其担任中共临汾县委的交通员。他不辞辛劳,冒着危险,秘密奔波于汾河西岸和城乡之间。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临汾地委和临汾县委等党组织相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和杀害。1928年3月初,为传达贯彻在霍州召开的中共山西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共产党员周玉麟来到临汾县整顿和恢复党的组织。周玉麟就住在杨一木家,他要求对党员逐个进行审查,建立单线联系,恢复党的组织和活动,经过一段活动筹划,在临汾城内秘密组建了中共临(汾)襄(陵)特别支部,年仅17岁的杨一木担任特别支部书记。负责临汾、襄陵两县党的工作,还负责联系曲沃县的党组织。面对敌人的大肆抓捕和血腥镇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杨一木和特别支部交通员耿实等秘密联络和组织领导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艰险而残酷的环境中,仍坚贞不屈地开展革命斗争。

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险恶,乌云密布,腥风血雨,杨一木既要躲避敌人的追捕,又要坚持革命斗争,出生入死,历经艰难险阻。一天夜里,杨一木在家里睡觉,半夜起来到院外的厕所解手,突然,大批敌人将其院子团团包围,破门而入,搜捕抓人。杨一木未敢出声,悄悄溜到对面邻居倪洪有家的院子里,这家主人赶紧把他藏到自家牲口圈里的小窑洞里,用杆草遮挡起来。敌人在杨一木家里翻箱倒柜,一无所获。狡猾的敌人发现被窝还是热的,判断其跑不远,在界峪村里挨家挨户搜查,弄得鸡飞狗叫,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凌晨,天蒙蒙亮,倪洪有冒着生命危险驾着马车,把杨一木绑在大车底下,护送出村。一直送到龙祠后山里的安全地带。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杨一木有家不能归,有炕不能睡,白天在外面活动一天,晚上被迫在界峪村外东北的一块墓地的小洞内睡觉。他经常叫上本家堂兄弟杨公斗与其作伴在基地就宿。一次,杨一木在屯里、东张一带活动,突遇反动当局的追捕。敌人紧追不舍,杨一木绕了几个圈子,仍难以脱身。情急之下,他跑进了北永安村附近的一个学校,找到本村在这里教书的柏光华。杨一木说明情况,柏老师立即给他换了一身衣服,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礼帽。眼看着敌人追进了学校,柏老师灵机一动,马上递给了杨一木一支笔,让其站到讲台上佯装讲课。敌人在学校搜查了个底朝天,只有学生和老师,别无他人,只得扫兴而去。杨一木在革命人士和进步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屡屡脱险,转危为安。界峪村的老百姓不无感叹地说,穷小子杨一木的命真大。

1934年夏,为揭露社会黑暗和不公,激励进步青年学生向邪恶势力作斗争,杨一木与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乔作樾、霍仲秀、徐福静、张昌柏等,在鼓楼东大街的文庙内成立了革命群众团体组织——临汾文化促进会。并创办了进步刊物《恳汾》,通过多种方式传播革命思想。

1936年春,听说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来到山西,一心向往革命的杨一木兴奋异常,密切关注着红军的动向。为了迎接和策应红军东征,杨一木与共产党员贾景云、王权五等在临汾龙子祠组建了游击大队,杨一木任政委,贾景云任队长,王权五任政治主任。组建了有200多人参加的临汾龙子祠游击大队支部。龙子祠游击大队成为临汾地区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力量。

在黑暗和白色恐怖中坚持不懈地奋斗了近10年的杨一木,日夜企盼着红军的到来。他急不可待地前往寻找和联系红军,与红军领导朱瑞、刘亚楼、邓华等接上了头,率领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并组织发动当地青年参军参战,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协助红军发动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在红军东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随着队伍的扩大,临汾龙子祠游击大队改名为汾河流域抗日游击支队。

1936年4月1日,杨一木率领游击大队配合红二师攻克襄陵县城,这是红军东征期间攻克的第一座县城。根据上级指示,遂成立了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成为临汾地区由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年仅25岁的杨一木任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他领导临时政府积极配合红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政策,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扩红,开仓济民、开监释放被关押的群众。对被捉的襄陵旧县长康小民和公职人员经过教育,在征得群众意见后,连同防共保卫团400余人予以释放。同时,把一些土豪劣绅的商铺和地主的财产分给贫苦百姓,对其他工商业进行整顿后,照常营业。杨一木以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名义出示布告,处决恶霸、除暴安良、维护治安,布告署名主席杨一木。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局势,安定了民心。接着,杨一木安排部署临时政府工作人员随红军分赴全县乡村,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红军和苏维埃临时政府,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一时,汾河两岸红烂漫,临(汾)襄(陵)大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潮。

红军回师陕北以后,敌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抄了杨一木的家,残忍地将杨的母亲捆绑起来吊打……。而执著革命的杨一木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率游击支队整体编入红二师第五团,在毛泽东指挥下,随红军西渡黄河回师陕北。后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杨一木任该团政委。从此,临汾最年轻的党团负责人,率先组建临汾第一支人民武装,成立临汾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的革命精英杨一木,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1936年12月,杨一木任中共陕甘省委统战部长。1937年1月,任陕甘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此后,又任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回民工作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中共中央组建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委派杨一木担任工委书记,深入白区开展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7月,杨一木出任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书记,同时兼任第十八集团军伊克昭留守处联络参谋。在此期间,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党的力量,团结回蒙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2年1月,奉命返回延安,任中共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挺进西北  建设甘宁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杨一木又奉命随队返回离别10年之久的山西。先后任中共晋西工委书记、晋西支队政委、中共晋绥第十地委书记、晋绥第十军分区政委和中共晋南工委秘书长等职。

1949年5月,中央决定从晋南抽调1500—2000名干部组成工作团支援西北。上级任命张德生为团长,杨一木、辛兰亭为副团长,杨一木协助团长率领西进干部工作团随第一野战军挺进甘肃。同年7月,成立中共甘肃省委,张德生任省委书记,杨一木为省委委员,主要参加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先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兼工业厅厅长等职。1954年9月,杨一木任中共兰州市委第一书记。1956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8月,杨一木担任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盐锅峡水电工程建设总指挥。1963年9月,出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省人民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和省委常委。1965年10月,调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常委、候补书记。1977年7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1979年5月,杨一木同志调离宁夏。

杨一木同志与西北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宁战斗待了10年。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扎根西北,在甘肃工作16年,在宁夏工作14年,在大西北又整整奋斗了30个年头。而这一阶段,恰逢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时。杨一木高情远致,开拓进取,为改变甘宁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甘肃工业发展的奠基者。兰州城市建设的开拓者、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先行者。

甘肃地处西北,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十分落后。作为甘肃主管经济和工业的主要领导,杨一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改变落后面貌,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当获悉国家部署开展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后,杨一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组织专家编规划、搞论证、选场地、写报告、做汇报,深入调研,积极筹备,千方百计地为甘肃争取建设项目。在中央的高度关怀和省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杨一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央在甘肃安排了十几个重大建设项目。这在全国是少有的,甘肃成为经济建设的热点区域,一时举国关注。新中国首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兰炼、兰化、兰石)在兰州拔地而起。甘肃先后拥有了兰通、兰钢、人造橡胶、西固热电、白银、有色金属、玉门石油、酒钢、金川公司、刘家峡水电、盐锅峡水电等名震一时的大型骨干企业,使甘肃一跃成为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甘肃的飞速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凝结着杨一木同志的智慧和汗水。他的敬业精神和非凡业绩如今甘肃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杨一木担任兰州市委第一书记期间,正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起步阶段。他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全力投入到建设新兰州的热潮中。由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兰州城建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作为我国第一个新建城市规划,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规划会议,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好评如潮。数十年后的今天,兰州城市建设长远规划、总体布局、道路交通和建筑风格,仍是依据当初规划的总体设想和框架格局沿袭发展。在兰州市第一次党代会上,他超轶绝尘,率先明确提出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的顺利实现,尽快把兰州建设成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宏伟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里,兰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昔日贫瘠落后的兰州,成为西北塞外高原上一颗灿烂奇目的明珠。杨一木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突出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其超前理念,高瞻远瞩的非凡魄力,被传为佳话。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杨一木出任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盐锅峡水电站工程总指挥,挑起了领导我国第一座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重担。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率领专家脚踏实地实施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黄河上游的山山水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黄河大开发,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山后跟”的开发思路。亲自向周恩来总理作了详尽汇报,并呈送了有关资料,聆听了周总理的教导和指示,得到了周总理的鼓励和支持。肩负重托的杨一木,将领导的鞭策化为工作的动力,一心扑在施工现场,常年吃住在工地,与建设大军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的建设方针。仅用了三年时间,黄河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提前并网发电。既缩短了工期,又得到了投资,创造了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紧接着,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相继竣工发电。杨一木提出的开发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的思路和夙愿得以圆满实现,给黄河两岸的人民带来了福祉。他付出的心血得以回报,其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将载入中国水电建设的史册。

革命功臣  无尚荣光

1979年5月,根据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需要,杨一木调离宁夏,担任中共港澳经济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和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相关工作筹划和组织落实工作。1982年10月,调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国家机械成套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杨一木一如既往,鞠躬尽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新的贡献。1988年3月,杨一木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95年7月离休。

杨一木一生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四处奔波,专致革命。汾河岸畔举红旗,吕梁山麓战顽敌,为建立地方党团组织,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西北高原酿大计,黄河上游创奇迹,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赢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战天斗地,做出了显著的功绩。革命功臣的付出和奉献,党和人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尊重。

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一木同志出席了大会,并在主席台前排温家宝和曾庆红中间就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亲自向10位抗日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代表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胡锦涛同志为杨一木佩戴纪念章时亲切地说:“您是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前辈”。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与杨一木等抗日老战士合影,并亲切握手,表示崇高敬意,祝愿健康长寿。

2006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杨一木以红军代表的身份出席大会并与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相邻,就座于主席台前列。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杨一木等,党中央给予革命老同志深切的关怀和崇高的荣誉。

杨一木离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组织上对其甚为关心,多方照顾。儿子孝顺,女儿侍奉,孙辈绕膝,阖家欢乐,甚为欣慰。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曾于1989年和1997年两次回到故乡尧都,看望父老乡亲。旧地重游龙子祠高庙山时,他感慨万千,沉思良久,思绪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艰苦卓越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建设情况,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和感民举措,耄耋之年的浓厚乡情可见一斑。特别令他和亲属们感动的是,2005年9月13日曾庆红,2009年9月14日习近平、李源潮等先后代表党中央前往医院看望杨一木同志,并反复叮嘱有关方面要精心治疗,照顾好他的身体,还赠送了纪念邮册。党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其自身的乐观情怀,使他身心康健,延年益寿,享誉百年。

杨一木同志品德高尚,意志坚强,才华过人,爱国爱民。他一生崇尚革命,淡泊名利,勤奋创业,坦诚奉献。谱写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令人崇敬的光辉人生。我们要学习他无私无畏干革命,务实创新搞建设的崇高思想和革命风范,实现前辈们未竟的伟业,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绿色临汾而奋斗!

人物链接

杨一木1912—2011),曾用名杨仁甫、杨寿亭,山西临汾县(今尧都区)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随后担任共青团临汾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支部书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临汾县委交通员。1931年,任中共临(汾)襄(陵)县委书记,后任临襄县委改组成立的中共临襄特别支部书记。1936年2月,先后任中共临汾党组织成立的临汾龙子祠游击队政治委员、红军解放襄陵县(今襄汾县襄陵镇)后成立的襄陵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临汾龙子祠游击队随大军进入陕北后整编的陕北红军独立第5团政治委员。1937年1月后,先后任陕(西)甘(肃)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回民部部长1939年任八路军伊克昭盟留守处上校联络参谋,同时兼任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书记。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4年改任陕甘宁贸易总公司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渡黄河,赴山西开展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晋西工委书记,中共晋绥第九、第十地委书记,中共晋南工委秘书长等职。

  1949年5月,随解放大军西进。张德生任队长,杨一木和辛兰亭任副队长,随第一野战军进入甘肃。1951年初任甘肃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工业厅厅长。1954年任甘肃省常委、兰州市委第一书记。

  1958年担任刘家峡工程局党委书记,1964年9月,当选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并任省政府党组第一副书记。

  1965年调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候补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1979年5月,任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委员会第三书记、港澳经济小组组长。1982年10月,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国家机械成套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88年3月,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95年7月离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一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13日9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