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平
一
1951年4月中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志愿军第31师奉命担任战役穿插任务:在洪川岘、岱谷地段突破敌人防线,而后经自隐里、驿内里直插长水院、上莲洞,占领丰岩里,协同朝鲜人民军第2军合截南逃北援之敌。16日17时,92团团长李长生指挥全团向洪川岘守敌南朝鲜军第5师36团发起攻击,一举突破成功,在敌防御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口了。李长生深知,突破敌人阵地只是闯过了第一关,他命令部队不要和零散敌人纠缠,迅速向敌纵深穿插。果然,先头部队到达三巨里地区时,突然遭到自隐里敌人的阻击。李长生令先头营从行进间发起攻击,但因敌火力很猛,几次冲击均未成功。通过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该敌是美军第23团的一个坦克营,用10辆坦克组成坦克防护圈,据守阵地,负隅顽抗。李长生认为:敌人工事坚,火力强,我反坦克兵器很少,一时难以攻克,不能再与该敌纠缠。这时,赵兰田师长也带着师指挥所人员赶到,李长生向赵师长报告了情况,并建议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穿插,而非攻坚,为争取时间,按时到位,在路上应避强就虚,找敌人空隙穿!”赵师长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92团由北向东绕过自隐里之敌,向敌纵深挺进。部队在天亮时进至自隐里东侧公路时,突然遭敌炮火拦阻,紧接着,敌机又对我进行连续突击,给部队造成了一定伤亡。李长生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采取隐蔽跃进的方法,迅速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全团刚刚越过公路,自隐里之敌发现我企图,又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向我攻击。李长生知道时间不允许再绕道前进,两军狭路相逢,别无选择,只有杀开一条血路了。在他指挥下,部队一阵猛打猛冲,敌人顶不住而溃逃了。闯过自隐里这一关,又迎面碰上了釜峰之敌,这是穿插的必经之路。南朝鲜军第5师36团在此防守,居高临下,很是猖狂。李长生组织部队毫不犹豫地向釜峰之敌发起攻击,从上午一直激战到黄昏,终于攻上了山顶,歼敌一部,闯过了第三关。全团经一天一夜激战,十分疲劳,饥渴异常,多么需要休整一下呀!但李长生明白,此刻决不能停下来,担任穿插任务,就准备吃最大的苦头,担最大的牺牲。他动员部队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夜幕中不停顿地向敌纵深挺进。插到塔洞里,还没被据夺之敌发现,先头第1营乘敌不备猛扑上去,击毙朝鲜军第37团团长,俘敌作战股长以下数十名,第四次突破敌阵。他率部乘胜前进,于18日拂晓,进至水作洞、长水院地区,发现了宿营在那里的南朝鲜军第5师工兵营。他们突然向熟睡之敌发起攻击,歼敌百余人。这时,他们又发现南朝鲜军第35团向南逃窜,李长生命令第1营占领水作洞附近有利地形截歼逃敌,令第3营继续向丰岩里急进,于18日14时占领丰岩里及其东南侧高地,当即与美军第3师15团接战。李长生带领92团连闯五关,歼灭美军、南朝鲜军各一部。但因连续作战,粮弹消耗将尽,人员十分疲劳,无力再进行攻击,遂与敌形成对峙。
19日晨,第9兵团首长命令31师主力继续向下珍富里方向穿插,以截断南朝鲜军第3师、9师的退路。92团转归34师指挥,在九屯峙地区阻击敌人北犯,掩护31师主力的穿插行动。李长生对全团兵力进行了调整,组织部队在九屯峙阻击敌人,战至21日,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敌人利用我连续进攻,部队疲劳、粮弹将尽之际,开始发动了反扑。志愿军首长决定结束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全线向北转移。李长生奉命执行机动防御任务,掩护主力后撤。他二话没说,带领部队赶到瓦野里、可得峰地区组织防御。战至23日,已达到上级规定的时限,但因与上级失去联络,没得到下一步行动的指示,且对整个战场情况也不甚明了。李长生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下一步如何行动。面对当前的复杂情况,有的提出应马上后撤,有的则认为应再顶一下,把情况摸清楚了,再组织撤退。听了大家的意见,李长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师主力插到敌人纵深地带,撤回来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多守一天,师主力就安全一分,现当面之敌攻得也很紧,马上后撤不容易甩掉敌人,我们应再顶两天,寻找有利时机后撤。”李长生从全局利益出发,不怕牺牲局部的精神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他边指挥部队继续阻击敌人,边分析判断情况,并考虑部队后撤方法。25日的夜幕降下之后,他根据敌人的枪炮声和火光判断主力已安全撤离,本团的后路尚未被敌切断,当面之敌被打退后,夜晚不会再发动攻击。便命令部队利用夜色撤下阵地,每连分三路沿大路迅速后撤,如遇敌阻击,先头连要不顾一切打开口子,掩护全团转移。他指挥部队迅速而有序地向东转移。甩掉敌人后,他们又艰若行军三天,于28日在文登里与师主力会合。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中,李长生指挥92团,突破穿插时勇猛机智,连闯五关;在机动防御时顾全大局,连守三阵;在转移回撤时沉着冷静,率部顺利返回,受到了上级首长的赞赏和表扬。
二
1951年10月,李长生调任91团团长。91团是一个战功卓著的红军团,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太行山的“主力拳头”,解放战争时期也打过不少硬仗,锻炼成长了不少中、高级干部。李长生上任后,决心带领这个团为人民再立新功。10月18日,31师奉命开赴金城地区,接替68军203师的防御作战任务。91团被部署在师的第一梯队主要方向上。
部队刚接防时,阵地上只有少量的堑壕、交通壕和简易的火力工事及掩蔽部。敌人每天都对我阵地进行空袭和炮击,给部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面对这种情况,李长生认为,掘开式工事和土木结构的掩蔽部,是不能有效地抗住敌火力龚击的,必须构筑更坚固的工事,才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于是,他组织全团根据在成渝铁路施工的经验,打石穿山,构筑坑道工事。他提出要把修工事和打仗一样看待,修工事多流汗是为了打仗少流血。全团指战员喊着“大石头好比杜鲁门,小石子好比李承晚,遇到志愿军的十字镐,叫它一齐都完蛋”的口号,夜以继日地构筑着钢铁阵地。敌人在实施空炮火力袭击的同时,还时常以小股兵力窜扰我阵地前沿,挤占缓冲区要点,对我修筑工事造成很大影响,使我日夜防范,陷于被动。针对这种情况,李长生把各营指挥员找来交待:“我们不能让敌人如此猖狂下去了,要争取主动,把紧张引向敌人阵地。一线连每晚都应出动一两个班,最多可动一个排,前出到缓冲区打击对我袭扰之敌。”而后,李长生到连、营阵地上,一面检查工事修筑情况,一面和各营、连指挥员分析敌人行动规律,研究打法。李长生又指挥团侦察排利用夜暗主动袭击敌人阵地,在白天则组织团里的神枪手开展“冷枪活动”,“零敲书皮糖”。这样,迫使敌人终日龟缩在工事里,到夜间更是提心吊胆,一遇风吹草动,便以枪、炮盲目射击,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我方的紧张则大大缓解,连白天都可以从容修工事了,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团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稳住了阵地,夺得了作战的主动权。
4月15日,赵兰田师长来到91团阵地上,对李长生说:“我们的阵地是稳住了,但不能光等着敌人来攻,要进行积极防御。你们要占领一些缓冲区的地点,和敌人挤阵地,诱使他来攻,创造机会消灭敌人。”李长生回答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下边也有这个要求,就是还没有确定地点。”“好,我们想到一块去了。走,下去看看!”赵师长高兴地说。在李长生的陪同下,赵师长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情况,并和李长生一块研究确定了挤阵地的目标。目标确定后,李长生便给部署在前沿阵地的1营、3营明确了任务,官岱里西侧无名高地由1营占领,290南侧高地由3营占领。并在阵地上和各营、连长们一块研究行动方案。晚上,部队利用夜暗摸上去抢修工事,为了尽量减小修工事的声音和不暴露挖石子迸出的火光,战士们顶着雨布进行作业,个个都浸在汗水中。为了掩护前沿分队挤阵地活动,李长生组织团侦察排派出三个小组不断前出到敌前沿进行袭扰,迫敌不敢出来。黎明之前,挤阵地分队将挖好的工事伪装起来,人员悄悄撤回主阵地。为不使敌人白天出来时发现我抢修的工事,李长生又组织团里的炮兵用火力控制这两个高地。这样夜出昼回三天,这两个高地都被突击成有战斗工事、堑壕、小型屯兵坑道,并有一定兵力防守的阵地了。敌人发现我方占领了这两个高地后,马上使用两个连的兵力向官岱里西侧无名高地攻击。3连坚守分队在团纵深炮火的支援下,顽强抗击,战斗持续三天,击退敌人多次冲击,歼敌260余人,牢牢守住了阵地。
敌人有很长时间没再来攻。李长生分析:敌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这个阵地敌我必争,敌人—定是在调动兵力,以后将会有更大的进攻行动。他令1营营长以2连把3连从官岱里西侧高地上换下来,以防万一敌攻占该高地时,可用熟悉地形的3连进行反击。考虑到敌人下一步攻击行动很有可能使用坦克,必须充分做好打敌坦克的准备。李长生便把反坦克兵器集中起来,组成反坦克分队,指定团无座力炮连连长指挥。团防御地段左翼有公路和铁路各一条纵贯阵地。特别是古直木里附近地形平坦,便于敌坦克行动。师首长指示在古直木里构筑反坦克阵地,以火力和阵地结合对付敌坦克。由于过去没和敌坦克打过多少交道。反坦克阵地怎样构筑,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李长生就和干部战士们一起研究,摸索着干。他们首先在公路上横着挖了三道防坦克壕,用以限制敌坦克机动,并为反坦克手造成射击机会。为了便于反坦克小组前后运动,隐蔽接敌,他们又在谷地两边靠山处和反坦克壕中间挖了三条交通壕,修筑射击工事,埋设反坦克地雷。这样不断研究,不断修筑,最后形成了一个蛛网形反坦克阵地。这可以说是我军构筑网状阵地打坦克最早的作战实践。
平静了一个月后,敌人于6月10日又发动了进攻。3时,敌人兵分三路,首先向290南侧高地发起攻击。李长生在团指挥所密切注视战斗发展情况,指示前沿坚守分队要采用“量敌用兵,逐次加油,边打边补,以少胜多”的“小兵群”战术,沉着机智地打击敌人。指挥团炮兵不断以准确的火力支援前沿分队的战斗。当敌人被前沿分队击溃,退至城后里西山构筑工事,等待后援时,李长生根据前沿分队报告的情况,立即组织炮兵对该敌进行火力急袭,给敌以歼灭性的打击。战斗结束后,敌人光搬运尸体就出动16辆卡车。
6月12日,敌人向官岱里西侧无名高地发起猛攻。我坚守分队2连顽强抗击,打退敌20多次冲击,歼敌300余人。战至下午,终因敌众我寡,弹药消耗将尽,伤亡较大而退守坑道,表面阵地被敌攻占。当天夜晚,李长生命令3连和6连对敌进行反击,夺回部分表面阵地,而后就地转入防御。翌日,美40师战车140营第3连出动全部坦克24辆,沿公路向我主阵地实施迂回攻击,企图分割我前沿阵地和主阵地的联系,配合步兵攻占官岱里西侧无名高地。李长生马上命令反坦克分队进入网状阵地,坚决打掉敌人坦克。反坦克分队利用工事,沉着勇敢,近战开火,激战三小时,击毁击伤敌坦克7辆,缴获巴顿式M—46中型坦克1辆,俘敌坦克副连长等4人,其余坦克夺路回窜。
从6月10日至21日,李长生指挥91团歼敌2000余人。对在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上进行坚守防御的战术理论和战斗实践有新的认识。战斗结束后,李长生亲自指导总结依托坑道保存有生力量,采取小兵群逐次增兵,阵内反冲击、阵前出击,坚持坑道战斗等作战经验,并把全团排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分两批进行集训。排长集训十天后回去组织部队以班为单位进行模拟演习,使“小兵群”战术思想在全团干部战士头脑中树立起来,这一经验,对以后的上甘岭战斗有很大的影响。
三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听着那上甘岭方向传来的阵阵炮声,全团指战员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决心书、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团部。看着这些充满战斗激情的书信,李长生心中也不禁产生一阵阵渴望战斗的冲动,希望上级能让91团上阵,打个漂亮仗,迎接祖国第二届赴朝慰问团。
10月21日上午,师司令部来电话通知李长生即刻到军部接受任务。他火速赶到军部,曾绍山军长对他谈了四个问题:一是上甘岭战役打了一个星期,双方争夺很厉害,敌我伤亡都很大,兵团首长要我军增援15军作战,军决定91团打头阵;二是上去后,作战既要英勇顽强,更要讲究战术,打得要硬、也要灵活,争取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三是战前的组织工作是关键,要抓紧抓好,多想办法,措施要细致,保证初战胜利;四是15军在前段时间打得很英勇,但也很艰苦,要学习他们的经验,有困难直接和军里讲,不要给友邻部队增加麻烦,并注意搞好团结。最后,曾军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91团是一个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入朝后在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中都表现出色,这次参加上甘岭战役是代表12军去的。15军也希望你们团去,秦军长在太行山时也了解你们这支‘拳头’部队。你们一定要打好,当好军里的代表队。”上级的信任是极大的鞭策。李长生向曾军长表态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军增光!”
从军部回到团里,李长生和团里其他几位领导开了个碰头会,传达了军长的指示后,便带着各营、连长及司、政、后机关人员到上甘岭去勘察地形,了解情况。在前线联合指挥所里,45师师长崔建功介绍了上甘岭战役半个月以来的情况。听完介绍后,李长生提出要下到团里去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在135团指挥所,他们受到热情接待。135团团长张信元是李长生的老乡。熟人见面,自然无话不谈,从他那里了解到:他们在前面的战斗中存在着用兵过大,在敌强大火力下伤亡较严重的问题。他悄悄对李长生说:“我们秦军长说了,15军的荣誉要保持,不能把被敌人占了的阵地交给你们。我们要集中全力反击敌人,把表面阵地恢复了再交给你们。”听了张信元团长的介绍后,李长生对同来的人员说:“你们还要下去,营到营,连到连,排到排。既要虚心学习人家的作战经验,也要注意了解教训,两方面的情况都搞清楚,我们下一步才能打好。”两天后,他把大家集中起来,让大家谈了解的情况和想法。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谈了兄弟部队的经验,表示上去后应像他们那样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才能守住阵地。有的谈了应注意的地方,如兵力密集,建制较乱,前运后送不及时等。有的提出,上去兵力使用不宜过大,根据597.9高地地幅,一个连就够了,这样,各连可轮流上阵打。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从地形上看,上甘岭和金城地区差不多。从敌情上看,上甘岭的敌人更猖狂,火力也更强,从前段时间的作战经验教训上看,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的经验,在上甘岭也同样适用。听了大家的发言,李长生说:“这点,大伙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这次上甘岭作战,我们还是要用‘小兵群’战术来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在兵力使用上,全团九个连队编九个梯队,一个连打一天,不论伤亡大小,都按时换下来休整,要让阵地上始终保持新锐力量。上去的连队也要多屯少摆,利用坑道保存有生力量,逐次加油,以火力大量杀伤敌人。上阵地的次序按8、7、9、6、5、4……依次轮换,咱们在上甘岭来个“车轮大战”。
10月28日,任务正式明确下来:45师在30日反击防597.9高地,反击成功后,91团接替他们担任防守任务。当时,团里只有政治处主任王靖海、副主任李殿华、副参谋长赵金来和李长生等四个领导。李长生考虑,战斗准备,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一大堆工作,头绪很多,光靠这几个人是不够的,按预定的战斗编成,各营的干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因而他们商定,把全团营以上干部统一使用,明确分工,进行联合指挥。29日召开了全团排以上干部会议,李长生在会上正式传达任务,并对营以上干部明确分工:由李长生带领司令部工作人员在五圣山开设团基本指挥所,负责全盘组织指挥工作;副参谋长赵金来在阵地上开设前进指挥所,不管哪个连队上,都由他直接指挥;王靖海主任带领政治处工作人员在连队上下阵地的必经之地,开设政治工作指挥所,连队上阵地时,要鼓励战士英勇杀敌,激励指战员的士气,下阵地时,要找干部战士谈心,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进行评功,授奖,并向全团通报情况。政治处副主任李殿华带领后勤处人员组成后方指挥所,组织前运后送。责成1营教导员姚太云组织运输队,采取“传递式”运输方式,把全营人员一线摆开,每50米摆3至4人,挖一个猫耳洞藏在里面,运送弹药和伤员时只负责50米的地段,分段包干,互相传递。这种运输方法,一是运输速度快,二是能减少战士们的体力消耗,三是能熟悉地形和敌炮火拦阻规律,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伤亡。为解决全团吃饭问题,1营副教导员王清义和3营副教导员王福定负责在714高地开设供应站,从各营抽调70多名炊事员,统一做饭开伙。有人反映,打仗时,做好的饭和菜不易运送,送上去也凉了,李长生叫供应站把饭菜改成蒸包子或馒头。把面口袋改成小布袋,每个袋子装5个包子,送上阵地每人甩一包,又好带,又好分,又保温。
“小兵群”作战,主要靠火力杀伤敌人,要发挥我方炮兵火力的作用,只有步、炮火力结合,才能大量消灭敌人,守住阵地。为此,李长生向军首长提出,希望能派一名炮兵干部到团里来,组成步、炮联合指挥所,以利协同作战。军首长让炮团团长段学卿来和李长生一块组织指挥。他们共同研究和制定了火力计划,明确大口径火炮从敌人进攻出发阵地打起;团集中9门迫击炮,由2营营长杨水保负责,组成轻便炮群,专门打阵前50米—100米的敌人步兵;最后是步兵火力。为保障步炮协同好,李长生令侦察股长韩增春在阵地翼侧开设侧方观察哨,及时了解和上报敌人进攻行动。明确分工后,大家分头行动,各负其责,全团上下处处都进行着紧张而有秩序的战斗准备工作。临战前夕,师政委刘瑄下来检查,对他们的准备工作非常满意。由于战斗准备充分,计划周详,措施得当,上阵地后,仗打得很激烈,甚至很艰苦,但在指挥上又比较轻松、顺利。
10月30日午夜,上甘岭阵地上火光骤起,597.9高地的反击战打响了。李长生带领基本指挥所人员到了五圣山,密切注视战斗发展情况,以便随时指挥部队投入战斗。11月1日晨,45师反击597.9高地成功,并继续巩固阵地,抗击着敌人的疯狂反扑。
14时许,597.9高地情况吃紧,李长生打电话给赵金来,令他带3营开始接敌运动,到了前面,随时都可以上去。16时左右,45师崔建功师长向李长生明确任务:要91团在18时前接替135团防御,坚守597.9高地。实际上,这时8连已有一个排兵力上阵参战了。日落之前,91团和135团换防完毕。
11月2日8时,敌人疯狂的炮击声打破了上甘岭清晨的宁静,弹雨在阵地上整整落了两个小时。10时,美军7师31团、空降187团、南朝鲜军第9师30团各以一个营的兵力,在空军、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597.9高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8连依托阵地,始终采取“小兵群”战法与敌斗勇斗智,打得既英勇顽强,又机动灵活。特别是4班,这个班的副班长蔡兴海很善于动脑子,在班长负伤后,他带领全班坚守9号高地,因敌而变,打得很主动。战斗开始时,敌人猛打了一炮后忽然停下来,接着又发出两颗红色信号弹,轻重机枪也开始射击。蔡兴海指挥全班占领阵地后,发现敌人步兵都在200米远的山脚下没动,好像还在等待着什么,他马上命令全班撤回坑道。最后一名战士刚进洞口,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般地落下来。当敌人发起冲击时,他们沉着应战,一直把敌人放到离前沿只有20米,连敌人的胡子都能看清时才一齐开火。当敌人在我火力打击下采取分散队形,利用弹坑、死角互相掩护进攻时,他又想出“包饺子”、“打空炸”的方法打击敌人。“包饺子”就是先集中机枪、自动枪火力向分散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敌人爬不起来,后来的往前拥,敌都挤在一堆时,再向其猛投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大量杀伤敌人。“打空炸”就是当敌人分散卧倒,向我爬行进攻或猫在死角里时,他们把手榴弹拉火后在头上转一圈,再投向敌人,这样正好在敌人的上空爆炸,大大增强了杀伤效果。4班在蔡兴海这个“化学脑袋”的指挥下,创造了歼敌400多名而自己只轻伤三人的奇迹。
4班创造的“打空炸”的战法使李长生想起了1营参谋长李二苟,他在家放羊时练了一手投石又远又准的本领,手榴弹可以甩80米远,像门“小迫击炮”,便让他到前面阵地上去发挥这一特长。在阵地上,他不仅自己能双手投弹,还和战士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打死角、陡坡和松土上的敌人,如何把手榴弹、手雷、炸药包结合起来使用,如何把投弹和射击结合起来的多种战法。
8连与敌浴血奋战至中午,连续击退敌人二十多次进攻,阵地寸土未失,阵前敌尸遍地。但8连伤亡也很大,预备队已投入使用,李长生估计敌人在下午还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便命令7连派两个班的兵力上阵地。果然,13时,敌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成密集队形向597.9高地发动进攻,8连在新锐力量的支援下,又粉碎了敌人多次冲锋。占至15时,8连预备力量只剩下6个人了。正在这里,从友邻阵地上跑来一个负伤的同志,说他们阵地没几个人了,敌人又集中了几百人向他们攻击,请求8连支援。此时,新战士朱有光、王万成主动请战,当他们赶到友邻阵地时,山头已被成群的敌人占领,面对群敌,他们冲入敌群拉响爆破筒,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后续支援部队赢得了时间。这一天,8连与敌激战7小时,击退敌40余次冲击,毙伤敌近千名,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11月3日,7连接替8连防御,抗击敌人更加疯狂的进攻,战至下午,阵地虽寸土未失,但伤亡很大,预备队已用完了。李长生命令9连派兵增援,9连先派出4个班的力量上去,后来7连继续要人,上面也尽量满足,要多少就给多少,这样,三个小时内向阵地上添了7个班的兵力,而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这么多,上去后没有足够的工事隐蔽,敌人炮击时增加了不必要的伤亡,造成了兵力的浪费。李长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命令2营参谋长陈挺玉到增援的必经之路4号坑道上。他在电话里对陈挺玉说:“你到那里去把关,不能光听阵地上叫,要了解他们缺多少兵,伤亡一个补一个,缺两个补两个,需要多少补多少,一定要把住这个关,不能浪费兵力!”而后,李长生又对阵地上的指挥员交代:“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敌人炮火一重,攻击一猛,有点伤亡就向后面要增援,要知道自己缺多少兵,阵地工事能屯多少兵,想好了再要,要沉得住气!”陈挺玉到4号坑道后,很快把住了关,在以后的战斗中,既保证了守住阵地,又没有造成兵力的浪费。
3日,7连击退了敌人31次进攻,歼敌750余人。
几天打下来,李长生对敌人进攻的特点和规律基本上已心中有数。敌人对我阵地进攻分大攻和小攻,大攻的目的在于夺取阵地,兵力通常为一个连至一个营。小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耗疲劳我们,或是为了掩护其抢运自己的伤兵和尸体,兵力一般为一两个班。敌每天发动攻击次数约为30多次,大多为连规模进攻,但其中至少要有两次营规模进攻,通常上午、下午各一次。当有两个团同时进攻时,则会有三次营规模进攻。每天上午进攻兵力最大,攻击最猛,要挡住这第一浪头,后面就好办些。因此,打第一波次,就成了防御战的重点。根据友邻部队的战况和这几天的防空情况,李长生发现敌人第一次进攻都是在8时左右。他琢磨,敌人在进攻前必然要有个集结过程和集结地点,我们何不在敌没有发起进攻前做点文章呢?他派出几个侦察员利用夜暗摸到阵地前方侦察情况,发现敌人是4时左右,在我阵前的一片松林里集结,拂晓向我发动进攻。了解到这一情况,李长生立即找到炮团段团长,对他说:“老段,今天趁敌人集结时,咱们给他来个先下手为强,用你的炮兵轰他一家伙,怎么样!”段团长大手一挥高兴地说:“干!我的卡秋莎正憋得慌呢!”4日4时,炮兵阵地上一阵轰鸣,一群火箭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隐蔽集结的那片松树林,在炮弹的爆炸声中,也夹杂着敌人中弹后的一片鬼哭狼嚎。那天,敌人到10点钟才开始炮击,12时才发起进攻。后来得知,敌人第一梯队在集结时遭我炮兵火力袭击,伤亡惨重,不得不从后方再调整兵力,重新组织进攻。4日的防御作战炮兵立了一大功。
10月5日这天,是美国大选的日子,范佛里特亲临前线,使用了“金化攻势”的战役预备队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向我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密集型进攻。根据这种情况,李长生命令5连和6连都拉上去,以强对强,以硬对硬,战斗一度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恰逢此时,祖国人民慰问团带着党中央和祖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来到了前线。李长生号召全团:不惜牺牲,坚决粉碎敌人进攻,以胜利迎接亲人!以胜利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坚守597.9高地的全体干部战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与敌浴血拼搏。5连新战士胡修道,在阵地上只剩他一人的情况下,孤胆奋战,打退敌人多次冲击,创造了一人歼敌二百余人的奇迹。战后荣记特等功,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共和国英雄”的称号。这天敌人的40多次进攻全被粉碎,死伤1000多人。
自11月1日黄昏91团踏上上甘岭阵地主峰597.9高地至11月5日傍晚敌人最后一次进攻再次狼狈退下去。这四天四夜是敌我争夺最紧张、最激烈的日夜,是血与火相交织的日夜。尽管敌人使用6个团的兵力,在数百架次飞机,数百门大炮,数十辆坦克的支援下,对该团阵地发动了数百次的猖狂进攻,但不仅没能占领597.9高地,反而在我阵前尸横遍野,弃甲无数,不得不哀叹道:“联军在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是被打败了!”从此,敌人望我阵地而胆寒,再也没敢作大的举动。
李长生带领91团依靠兵团及军、师领导的正确指挥和有力支持,依靠集体力量进行周密、协调的组织指挥,依靠大量像王万成、朱有光、胡修道、蔡兴海这样有着顽强拼搏、孤胆对敌、勇于献身精神的战士,依靠“小兵群”战术发挥出来的威力,使上甘岭阵地坚如磐石,取得歼敌2500余人、击毁敌坦克3辆、汽车5辆,击落敌机1架、缴获无后座力炮3门、60迫击炮8门、火箭筒5具、喷火器3具、步行机7部、各种枪支323支、炮弹1000余发、子弹40000余发的战果。
战后,李长生到兵团汇报战斗情况,王近山副司令员对他们的作战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还是‘小兵群’战术好!”
【人物链接】
李长生,山西省翼城县人。1921年12月生。1936年10月参加由薄一波领导的共产党外围组织“牺盟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军务参谋、连长,七六九团二营营长;参加过百团大战,华北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三纵队七旅二十团副团长、团长;参加过上党、平汉、淮海、渡江、西南战役。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二团、九十一团团长。参加过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1954年10月到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11月被选送到苏联伏洛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6月毕业回国后,历任舟嵊要塞区副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员。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2年离休。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作者系河北省唐山市人,陆军指挥学院讲师,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