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龙门村发现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区兵站遗址

  时间: 2020-07-02 

日前,在乡宁县党史研究室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活动中,普查员发现一处保存较为完好有相当历史价值的,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区兵站遗址——龙门兵站遗址。贺龙、王震曾到该兵站视察并留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支援解放前线,晋绥军区在这条公路线上设立了一些兵站。龙门兵站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兵站。龙门兵站位于乡宁县昌宁镇龙门村老村西面的半山坡上,是一处砖石土混合结构的四合院。高大的磨砖照壁,厚重的木质大门,典型的高墙深院。此遗址曾经是一处豪华气派的古民居,居于公路上方,居高临下,扼守公路咽喉。同时,这里又匿而不喧,华而不丽,十分隐蔽。据说还有暗道通于数里之外,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目前,这里已经人去屋空,院子里屋顶上到处长满杂草和灌木,建筑物也不同程度坍塌和损毁。对于当年的繁华,屋主后人韩建平有所耳闻,看到眼前的一片破败,他也觉得十分惋惜。

1948年初,晋西南、晋西北已全部解放,整个吕梁山解放区连成一片。由晋西南到晋西北有一条简易的山区公路,这条公路在乡宁县龙门村穿境而过,把整个晋西北西南战场连为一体,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龙门兵站处在交通运输线乡宁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据老干部孙荣川回忆,兵站主要负责该地区军用粮草的征集、收发、转运和沿途军队人员的接待工作。兵站的主要干部有三人,分别是站长张德文,27岁;管理员齐长儒,24岁;会计刘兵,32岁,都是由晋绥军区派来的部队干部。

现年84岁的龙门村民退休教师韩云祥说,当年从战场抬下来的伤员很多,在龙门兵站进行包扎救治后转移到老百姓家中或别的地方疗养。伤员多的时候,全村都投入接待,各家各户都住过伤病员。当时,龙门兵站在军区领导和地方支持下,积极筹集粮草,组织军用物资调拨,从事军队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解放前线尤其是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2月23日,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贺龙同志和晋绥吕梁区党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同志一行,在前往晋南新绛十分区时途经并留宿龙门兵站。

时任乡宁西坡区负责人的孙荣川参加了接待工作。他回忆说,贺龙和王震一行二十余人,乘坐一辆美式吉普车和一辆军用卡车,经乡宁县县城西行,下午来到龙门兵站。兵站的同志立即出门迎接。贺龙、王震和战士们都穿着清一色的灰军装,虽然一个个风尘仆仆,但都很精神,器宇不凡。

首长和战士们走进兵站后,管理员齐长儒先行一步走上台阶,将中间窑洞站长室的白布门帘搭起,将首长迎进去。其余人员暂时安置在院里南北两面的石窑洞里。然后,孙荣川陪同两位参谋人员到村上察看地形,布置警戒,并和村干部一起在村上边和中间号了两处随行人员的住宿之处。

年近九旬的韩生福老人,至今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汽车就停放在他家附近的公路边上,村里大人小孩听说来了大人物,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从家里出来看热闹,气氛像过年一样。

当晚贺龙、王震就在龙门兵站歇息。还与兵站工作人员谈论西北战局战况、剿匪、安全保卫等等,并对兵站工作给予肯定,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意见。次日早晨,首长们便早早起来在村里走着,向老乡宣传进步思想,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还同挑水的村民与磨面的大娘拉家常。早饭后,贺龙一行驱车离去。

晋绥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的延续。1945年8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向侵华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后,中共中央军委为统一战略区的作战和行动,并实行人民军队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军、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决定将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重新成立晋绥军区机关,首任司令员是吕正操,之后是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