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时间: 2020-06-26 

【红军东征】  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东进山西的进攻战役。1935年底,中共中央为了推动全国抗日运动,准备对日作战和扩大红军,决定红一方面军由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打通抗日路线。1936年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下达东征作战命令。20日晚,红一、红十五军团在陕北的永坪、延长以东渡过黄河,随即向晋西的石楼、隰县发展。山西军阀阎锡山急忙调集晋绥军14个旅向红军反击,蒋介石也派8个师进入山西。3月10日,红军于兑九峪地区击溃晋绥军反击,随后分兵,以红一军团向晋西南发展,以红十五军团向晋西北发展。4月下旬,红军各部又向大宁附近地区靠拢。这时蒋、阎军各部已密集于红军当面,并逐步向西推进,企图聚歼红军于黄河以东狭窄地区。红军为避免不利决战,并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遂于5月2日至5日从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全部返回陕北苏区。东征战役历时7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约7个团,俘敌4000余人。在此期间,红军扩大了8000余人,并在山西20余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

   【晋西会议】  1936年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山西省西部大麦郊附近的上贤村召开的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彭德怀、杨尚昆等。这次会议是在红军东征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宣传了抗日主张,揭露了蒋介石、阎锡山反共卖国的真面目,推动了华北以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明确红军的抗日任务和加强红军的建设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着重讨论了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至于政治问题,会议分析了华北的局势,决定以“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关于军事问题,会议批准了中央军委的八项提议:(一)“在争取迅速对日作战方针下,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在此种方针下,向河北、河南、绥远三省境内作战役的跳跃是许可的”。(二)决定了“以发展求巩固的原则”,强调目前的任务是“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  (三)要求在十月革命节前,扩大红军36000人。(四)要求四个月内完成3个军、9个师、27个团的编制,每团750人。(五)要求地方红军三个月内完成四个军,每军1500人。  (六)决定在“陕甘及华北五省发展游击战争”。(七)要求“提高红军干部的政治水平与军事水平,保证红军战争中优秀的与坚强的领导”。(八)要求“政治工作保证红军的统一与团结”。晋西会议贯彻了党的瓦窑堡会议精神,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

【十二月事变】  又称晋西事变。1939年12月山西军阀阎锡山发动的破坏团结抗战、进攻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反共事变。抗战初期,阎锡山同意共产党员薄一波等在山西组建新军。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后来发展到40个团。1939年11月,阎锡山授意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和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调集兵力,准备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12月1日,阎锡山命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向同蒲路日军进攻,实行所谓“冬季攻势”,实则置第二纵队于日顽两面夹击境地。第二纵队领导人识破阎的阴谋,拒绝执行阎的命令。阎锡山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第二纵队一边实行自卫,一边抵抗日军,苦战突出重围,部分转人晋西北。阎军袭击了八路军后方医院,惨杀隰县等6个县的政府、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方医院伤病员数十人。与此同时,阎锡山又命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骑兵军军长赵承绶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彭(绍辉)八旅。八路军和决死队坚决予以还击并肃清了晋西北旧政权,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在晋东南,阎锡山派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行署主任孙楚,勾结日伪军,进攻决死队第三纵队。由于决死队第三纵队内反动军官叛变,该部损失惨重,共产党员、进步分子被杀600余人,被绑架约千人。沁水、阳城、晋城、浮山、长治、凌川等抗日政权被摧毁,阎锡山发动的反共十二月事变达到高潮。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一部于1940年1月中旬动进行反击,至2月初,歼阎军独立第八旅一部和新编第二师大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在打退阎军的军事进攻后,中共中央为稳定山西局势,避免蒋介石在山西取阎锡山而代之,争取阎锡山继续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于2月25日派萧劲光、王若飞为代表,持毛泽东亲笔信赴秋林与阎锡山谈判。阎锡山在反共失败和蒋介石企图乘虚而入的情况下,与共产党达成和解协议,并划定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为分界线,南为阎军防区。北为八路军和新军防区。抗日决死队在十二月事变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完全摆脱了阎锡山的束缚,并逐步编人了八路军的序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

   【午城、井沟战斗】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隰县县午城镇、蒲县井沟村进行的伏击战。1938年2月,日军集中第二十、一O八等师团各一部沿同蒲路南犯和西犯,先后占领军渡、碛口、临汾、蒲县。随后又以4000余人由蒲县西犯大宁、马头关黄河渡口。28日,毛泽东急电一一五师,谓:日军猛击河西,准备渡河,绥德危急,一一五师应转入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歼敌。3月初,一一五师进至午城、大宁地区活动。3月14 日12时许,一一五师师直警备连在午城以东与由蒲县西进日军千余人遭遇,激战2小时后,主动转至午城西北阻滞日军西进,掩护主力进入待机位置。日军侵占午城后,继续向大宁进犯。16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六八六团设伏于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此时,日军辎重部队200余人进入久罗曲伏击区,六八五团突然发起攻击,将其全歼。17日,预伏在井沟以西地区的六八六团,又给由蒲县向大宁运送物资的日军汽车队以重创,歼日军200余人,截获汽车6辆。当日夜,一一五师又以一部兵力袭击午城日军兵站,歼日军50余人,毁汽车10余辆。3月18日,由蒲县出动西援午城的日军800余人,在井沟、张庄公路两侧遭六八六团和汾西游击支队伏击,激战至19日拂晓,除百余日军逃窜外,余皆被歼。午城、井沟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共歼日军千余人,毁汽车6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严重打击了日军窥伺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为巩固和扩大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破击日军交通线和反击日军报复“扫荡”的重大战役。

1940年夏、秋季,德国法西斯以闪击战打败英法联军,随之席卷欧洲大陆。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受到极大鼓舞。英美为应付西方战场,在东方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妥协政策,极力缓和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更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为此,日军一方面加紧对国民党的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另一方面加紧对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扫荡”,以图早日结束侵华战争。日军对华北推行的“囚笼政策”,使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为打破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和“扫荡”,争取华北战局的好转并影响全国抗战的形势,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百团大战”。战役的目的是彻底破坏正太路,较长时间切断该线交通,收复若干重要关隘、据点;同时对平汉、同蒲等主要交通线进行破袭。任务区分是:晋察冀军区破袭正太路石家庄至平定(含)段,并对北宁、津浦路德州以北段、德(州)石(家庄)、沧(州)石(家庄)、沧(州)保(定)各路段及平汉路元氏至卢沟桥段同时进行破袭;一二九师及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一部破袭正太路平定(含)至榆次段,平汉路元氏至安阳段、同蒲路榆次至临汾段以及德(州)石(家庄)、白(圭)晋(城)铁路等;一二〇师破袭平遥以北之同蒲路及汾(阳)离(石)公路。

8月20日夜,战役正式开始。各参战部队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以突然猛烈的动作,同时向各线日伪军发起进攻。参战部队超过总部原定的22个团的兵力,达到105个团。晋察冀军区部队19个团、5个游击支队先后攻克要隘娘子关和井陉新矿,占领东王含、北峪、乏驴岭等车站和据点,歼日伪军一部。一二九师10个团和炮兵团,向正太路平定至榆次段展开进攻,攻克芦家庄、桑掌、上湖、张净等车站和据点;另一部抢占了阳泉西南之狮垴山高地,坚守6昼夜打退日军多次反扑,毙伤日军400余人,保障了破击部队侧翼的安全。经数日作战,一二九师控制了正太路西段徐阳泉、寿阳以外的大部据点,使该路段陷于瘫痪。一二O师20个团破击了同蒲路北段和汾离、太(原)、汾(阳)公路等晋西北主要公路线,攻克阳方口、康家会、丰润村等车站和据点,歼灭日伪军2200余人。为配合正太路和同蒲路北段的破袭战,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还对平汉、同蒲(南段)、德石、北宁、平绥、津浦等铁路进行了广泛破坏和袭击。经大规模破袭,正太路完全陷于瘫痪,许多地段夷为平地,平汉、同蒲等铁路一度中断,井陉煤矿因破坏严重停产半年之久。日军遭到严重打击后,迅速从冀南、冀中、白晋路等地调集万余兵力增援正太路。八路军安全转移,并以伏击、袭击等手段打击增援日军,9月6日,一二九师在榆社以西之双锋镇歼灭日军400余人。增援日军扑空并遭袭扰打击后,退回寿阳、阳泉、石家庄等地。9月10门,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8月31日,八路军总部提出第二阶段作战任务,要求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忻县至朔县段,使晋西北、晋察冀、晋东南根据地连成一片。9月16日,总部发出第二阶段作战命令,重点消灭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规定:一二九师重点破袭榆(社)辽(县)公路,收复榆、辽两县城;冀南军区破袭德石路。晋察冀军区主要破袭涞(源)灵(丘)公路,夺取涞、灵两城;冀中军区破袭德石、沧石路。一二O师破袭同蒲路朔县至原平段。20日,第二阶段作战开始。晋察冀军区以8个团、3个游击支队、2个独立营组成左、右翼队,于22日发起涞(源)灵(丘)战役,至26日,攻占涞源外围三甲村、东团堡等10余个据点。28日,张家口日军3000余人增援涞源,晋察冀军区遂放弃攻城计划,转兵至灵丘、浑源方向,攻占南坡头、抢风岭等日军据点。日军1000余人由大同出援浑源并向灵丘急进,晋察冀军区遂于10月10日结束涞灵战役。9月23日,一二九师以8个团向榆、辽公路一线进攻,攻占榆社城,歼日军400余人。正待进攻辽县时,和顺、武乡日军出援,一二九师放弃攻辽计划,转兵伏击援敌,给援敌以打击后,撤出战斗,榆社复为日军占领。一二O师对同蒲路北段再次发起攻击,切断该线;冀中军区对任(丘)河(间)大(城)之日军发起进攻,克据点20余处,歼日伪军isoo余人。冀南、太行、太岳军区部队对平汉路、德石路、白晋路进行了大破袭。

日军遭八路军沉重打击后,急调数万人的兵力对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进行报复性“扫荡”。10月6日珀开始,八路军由破袭战转入反“扫荡”作战。19日,总部正式下达反“扫荡”命令,要求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粉碎日军“扫荡”。10月6日,日军近万人首先“扫荡”太行区,企图歼灭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主力。一二九师先后在弓家沟、关家垴等地重创日军,迫其于11月14日撤退。11月17日,日军7000余人又“扫荡”太岳区。太岳区军民在沁河两岸积极打击敌人,先后在官滩、胡汉坪等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至12月上旬,日军撤退。10月13日,日伪军1万余人开始“扫荡”平西根据地,冀热察挺进军苦战半个月,歼敌一部,攻占据点4处。11月9日,日军12000余人“扫荡”北岳区,21日侵占阜平。晋察冀军区部采取内外线相结合的战法,积极打击日军,迫其大部于25日前后撤退。军区部队向留驻阜平之日军发动进攻,1944年1月1日收复该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晋西北根据地军民击退日军4000余人的“扫荡”。冀中、冀南两区军民有力地支援了各区的反“扫荡”斗争。

12月5日,百团大战基本结束。百团大战历时108天,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000余人,伪军反正1845人,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炸毁桥梁200余座,拔除日伪军据点2993个,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严重打击,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对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韩略村战斗】  1943年10月,太岳军区在山西洪洞县韩略村伏击日军“战地观战团”的战斗。1943年秋,  日军集中2万余人,在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所谓“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对太岳区进行“毁灭性扫荡”,l0月15日至17日,“扫荡”之敌先后推推进至临屯公路两侧地区。冈村宁次为了炫耀其“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推广所谓“扫荡”经验,特从各地抽调少尉以上军官120余名,组成“战地观战民团”,赴战地参观。太岳军区第十六团在开赴延安途中,于10月22日抵达韩略村以南的南北卦地。根据当地群众反映的日军汽毛车队过往韩略村情况,十六团决定利用韩略村的有利地形和较好的群众基础,给日军以伏击。部署是,以4个连设伏于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高地。其中六连堵击敌人,断其退路,不使之跑掉,并阻击可能由临汾方向来援之敌;九连拦击敌人,使敌人不得前进,并以1个排的兵力监视韩略村之敌;四、五连分别设伏于公路两侧高地,准备两面夹击敌人。其他分队暂时梨转移至安泽以北地。24日3时,参战的4个连队全部进入设伏区。8时许,由临汾方向开来的13辆满载日军的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设伏分队向敌猛烈开火。六连击中敌尾部汽车,堵住了敌人的退路。九连拦截车队猛打。日军被压缩在公路两侧的山沟里,几次反冲击,均被打退。四、五连冲下高地,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经3小时激战,日军除3人漏网外,全部被歼。。此次战斗共毙日军旅团长以下120人,毁汽车13辆,缴获机枪3挺,步枪80余。冈村宁次为行报复,调集20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向韩略村猛扑,企图寻八路军主力作战,但扑了空。韩略村战斗的胜利,打乱了日军“铁滚扫荡”的部署,对配合太岳腹地军民粉碎日军的大“扫荡”作战起了重大作用。

【晋绥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西北部和绥远西南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率部挺进晋西北地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侧击沿同蒲铁路南侵的日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转战忻口、雁门关,收复了宁武、阳方口、平鲁、井坪等地,取得阳明堡战斗胜利,前锋直逼大同。与此同时,关向应率师政治机关及教导团,分赴岢岚、兴县、静乐、五寨、保德等地,协同中共地方组织、山西牺盟会、第二战区动委会会和山西抗战决死队,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和自卫军,建立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至年底,基本形成以管涔山为中心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中共晋西北临时区委,统一领导晋西北及绥远地区党的工作。

1938年2月,日伪军万余人向晋西北分路围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积极开展游击战,重创日军,收复岢岚等7座城,粉碎了日伪军的围攻,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员李井泉和姚喆率第七一五团、师直属骑兵营一部和独立游击队第四支队组成的大青山支队约2000余人北出绥远,同杨植霖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会合,在绥中、绥西、绥南、察哈尔等地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政权,于同年底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两区相接,统一领导,晋绥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1939年,贺龙、关向应率第一二〇师主力一部挺进冀中,转战北岳,留在晋绥根据地的部队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同年12月,留守部队支持山西青年决死队、工人自卫旅等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反击作战后,同阎锡山达成协议,划汾阳至离石公路以北由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部部管辖。1940年2月,贺龙、关向应率第一二〇师主力从北岳区返回晋西北,根据地民主政权、抗日武装建设全面展开。同时,成立了中共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为书记,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工作;成立了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为主任。同时,晋西北、晋西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新的中共晋西北区委,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绥远地区党的工作。随后,第一二〇师和新军进行整编、整训,加强了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发展生产,并粉碎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多次进攻。同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划雁北地区归晋绥根据地。8月,晋绥根据地军民参加了“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性“扫荡”。11月,经中军委批准成立了晋西北军区,第一二〇师兼军区领导机关,下辖6个军分区和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此时,根据地北起大青山,南迄汾离公路,东至同蒲路,西达黄河边,有23个完整县和34县的部分地区,人口约150万。

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对晋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蚕食”,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封锁,区域面积缩小1/3,人口减少2/3。晋绥根据地军民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和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1942年10月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向应为书记(由副书记林枫代理);成立晋绥军区,贺龙为司令员,续范亭为副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在中共晋绥分局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地党政军民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减租减息和整风生产运动;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及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行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和毛泽东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困难局面。到1943年底,攻克或挤掉日军据点58个,收复村庄1000多个,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蚕食”,恢复了部分地区,扩大了游击区。

1944年,根据地军民实行局部攻势作战,针对日伪军收缩兵力、加强重点防守的作战部署,积极出击,拔除敌人据点,破袭日军交通线,迫使日本侵略军继续退守、龟缩于交通干线的重要城镇,解放大片农村,壮大了武装力量。1945年,根据地军民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发起春、夏季攻势,收复日伪军控制的离石至岚县、忻县至静乐、神池至五寨3条公路,拔除其沿线据点,将日伪军压迫于同蒲铁路和太原至汾阳公路沿线据点,打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大青山根据地的进攻,肃清绥中顽军,开辟了绥西区。同年8月,根据地军民展开全面反攻,逼近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两城和平绥、同蒲铁路沿线,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起猛烈攻击,解放县城、集镇50余座,八路军发展到6万余人,地方武装及民兵发展到66万余人,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7年8月在延安成立的战地文艺团体。丁玲任主任,同年9月进入山西。1938年秋经西安返回延安,不久重返晋察冀抗日前线。该团利用各种文艺形式,激励前方将士英勇作战,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1944年5月该团停止活动。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

1937年8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及陕南红七十四师合编而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萧华任副主任,周昆任参谋长。辖第三四四旅、第三四三旅和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辖第害第六八五、第六八六团;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辖第六八七、第六八八团。全师共15000人。

8月22日和25日,一一五师分两批由陕西三原县出发,经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干余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10月,决定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名称,聂荣臻改任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任师政治部主任,萧华任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治委员,黄克诚任三四四旅政治委员。10月中旬,林彪、罗荣桓奉命率三四三旅南下正太路阳泉至寿阳段两侧,打击沿正太路西犯、迂回太原侧背的日军,援助国民党军作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乓营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留守五台山地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4日,一一五师在广阳歼敌千余人,7日,又与一二九师在广阳重创敌人。尔后,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南下晋南洪洞、襄垣地区,发动群众,扩充兵员,增建了补充团。随即西向吕梁梁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地方武装,控制吕梁山南段,创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上旬,林彪在隰县受伤后回延安治疗,陈光代理师长。同年春,日军一路西犯大宁,企图抢占黄河渡口,进犯陕甘宁边区。一一五师在大宁、午城、井沟地与敌激战,毙伤日军近2000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9月,又粉碎了日军向吕梁山的进攻,毙伤敌1200余人。这些胜利,巩固了黄河河防,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创建吕梁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38年5月,——五师第五支队(由六八五团二营扩编而成)与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奉命挺进冀鲁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上旬抵乐陵、宁津地区。9月下旬,萧华率三四三旅旅直机关干部百余人抵乐陵,成立了以萧华为书记,符竹庭、马国瑞、杨清远、李启华等为委员的冀鲁边军政委员会。10月,该区部队扒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邓克明任参谋长,辖津浦支队、第五支队、第六支队。至1939年夏,挺进纵队扩大到2万余人,开辟了津南、鲁北15个县的冀鲁边游击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命令一一五师挺进山东。12月27日,一一五师先头部队六八五团进入微山湖以西(简称湖西)地区,与在该地区活动的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简称苏支,1940年6月苏支南下华中),辖5个大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丰县为中心的湖西平原游击根据地。1939年3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欠六八五团)进入鲁西郓城地区,首战樊坝,取得全歼伪军1个团的胜利,振奋了群众的抗日精神,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5月,在陆房胜利突围,歼日伪军1300余人,随后进入泰(山)西地区。8月在梁山歼敌600余人。10月,主力部队先后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与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会师,至1940年底,开辟了鲁南抗日根据地,并打通了与鲁西、湖西、鲁中地区的联系。

——五师人鲁后,与山东纵队相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政权,在山东纵队初创根据地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部队有了较大发展,至1940年底,连同地方武装,发展到7万余人,先后编为7个教导旅。苏鲁豫支队第一、三大队编为教导第一旅(该旅南下华中后,于19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独立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与苏鲁支队编为教导第二旅,旅长曾国华,政委吴文玉;独立支队第二团与运河支队编为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庭;东进支队编为教导第五旅(1941年调归新四军编为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张国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与鲁北支队编为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原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三旅和新二旅第四团编为教导第七旅(1941年6月,调归八路军第二纵队建制),代旅长赵基梅。从1941年起,日伪军加紧了对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国民党军亦加紧制造磨擦。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相互配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并同国民党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磨擦斗争。1月,鲁西军民粉碎日伪军万余人的大“扫荡”。1 1月、12月,在沂蒙山区粉碎日伪军5万余人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歼敌2200余人。1942年,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加频繁,封锁更加严密,斗争更加艰苦。一一五师坚决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采取“翻边战术”,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下,坚持边缘地区斗争,破袭日伪据点,制止日伪军的“蚕食”推进,取得较大战绩。为统一山东八路军的指挥,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8月,山东纵队正式启用山东军区名义,归一一五师指挥。经整编,山东纵队第一旅改为教导第一旅。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机关改建为冀鲁边军区,其部队除保留一部主力外,余部改为地方武装,归属所在军分区领导。至1942年底,一一五师共辖5个教导旅:教导第一旅,旅长孙继先、政委王麓水;教导第二旅,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委张国华;教导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周贯五,政委王卓如。10月,湖西军区划归冀鲁齐豫军区。为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坚持抗战,一一五师认真贯彻精兵简政等方针,精简了机关人员;积极开展生产建设和整风运动。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一一五师和原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一部充实地方武装。

从1937年8月至1943年春,一一五师共进行大小战斗战役3800余次,歼灭日伪军182000余人,部队得到了很大发展。1943年3月与山东军区合并后,其所部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和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由红军第四方面军之第四、第三十一军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军、独立第一至第四团、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等部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辖第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教导团及几个直属营。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辖第七六九团、第七七O团。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辖第七七一团、第七七二团。全师共1.3万人。

9月30日,师长刘伯承率三八六旅及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共9000余人,由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该师第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〇团、师属工兵、辎重、炮兵、特务等营留陕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脱离一二九师建制,归八路军留守处指挥。10月,一二九师团以上单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1月由邓小平接任)。为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太原作战,七六九团奉命进至代县地区,担任侧击南犯忻口之日军的任务,10月19日夜袭阳堡机场,毁敌机20余架。师主力向晋东娘子关东南日军侧后挺进,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娘子关作战。10月22日至24日,一二九师以袭击、伏击等手段,连续取得长生口、东石门、马山口等战斗的胜利,给进犯之日军以打击。随即又在七亘村两次伏击日军,歼敌4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娘子关作战。娘子关失陷后,一二九师在正太路南侧积极活动,先后取得黄崖底、广阳等战斗的胜利,开始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以一部兵力组成游击支队,并抽调大批干部组成若干个工作团,分别活动于辽县(今左权县)、和顺、沁县、长治、晋城、安泽等10余县的广大地区。1938年1-3月,又以一部兵力南进至道(道口,今滑县)清(清化,今博爱)铁路沿线地区和东越平汉铁路进至冀南地区,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的胜利,歼灭日军近2000人。4月在长乐村歼日军1200余人,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收复武

乡、沁源等18座县城,把日军全部赶出晋东南,奠定了晋冀豫根据地的基础。

在斗争中,部队得到较大发展,由出师时的3个团扩大为6个团又6个游击支队。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冀南军区。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倪志亮(兼),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辖5个军分区和3个游击支队。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赖际发(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治委员张贻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贤约,政治委员张南生;第四军分区司司令员张国权,政治委员谢家庆;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涂涂锡道。冀南军区由东进纵队兼(12月,东进纵队与军区分开,另成立军区机构),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邓永耀,辖5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冷赤哉(后为徐绍恩),政治委员李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楚大明(后为周光策),政治委员余品轩;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耿协福(后为宋树林),政治委员周发田;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余伦胜,政治委员王心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马玉堂(后为葛桂斋),政治委员徐绍恩。5月,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率七六九团和一一五师六八九团抵达冀南地区,加强了冀南军区的建设,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亦初具规模。6月12日,以七六九团、独立团和汪乃贵支队组成新的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随即又组建了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年纵队),段海州任司令员,李聚奎任政治委员;新的东进纵队,陈再道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8月下旬,一二九师青年纵队、东进纵队、第六八九团、新一团等部在陈再道、王新亭指挥下挺进漳河以南地区,进行漳南战役,连克临漳、内黄、安阳间之回隆、楚旺等重要据点。随后与三四四旅副旅长杨得志部的六八八团组成漳南兵团,继续南进,开辟了安(阳)、内(黄)、汤(阴)、浚(县)、滑(县)地区,建立了若干个县的抗日政权,奠定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为巩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12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三八六旅主力等部由太行山出发,越过平汉铁路,到达冀南地区。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决定另成立冀南军区指挥机构,任命宋任穷为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宏坤为副司令员,文建武为参谋长,王光华为政治部主任。至10月,一二九师发展到5万余人。

1939年1月,日军调集3万余人分11路对冀南进行大“扫荡”,一二九师主力和冀南军区部队经过1个多月的斗争,取得香城固等战斗的胜利,至3月初粉碎日军“扫荡”,共歼日军3000余人。3月以后,日军“扫荡”的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区。刘伯承率师主力回师太行山区,进行保卫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7月,日伪军5万余人在第一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指挥下,对太行区进行大“扫荡”,企图打通白(圭)晋(城)、邮(郸)长(治)、平(定)辽(县)等路,分割太行区。一二九师并指挥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在决死第一、第三纵队配合下,展开反“扫荡”斗争,至8月上旬,共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收复榆社等4县城,歼日伪军2000余人,保卫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1月下旬开始,国民党军鹿钟麟、朱怀冰、石友三部,不断向太行、太岳、冀南地区的八路军和决死队进攻,杀害共产党员、八路军人员和抗日群众,一二九师奋起自卫反击,先后发起卫东(卫河以东)战役、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给石友三、朱怀冰部以沉重打击。五六月,一二九师进行整编,共编为9个旅:第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3个团;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辖4个团;新编第一旅旅长韦杰,政治委员唐天际,辖2个团;新编第四旅旅长徐琛吉,政治委员吴富善,辖3个团;新编第七旅旅长易良品,政治委员文建武(后钟汉华)辖3个团;新编第八旅旅长张维翰,政治委员肖永智,辖3个团;新编第九旅旅长桂干生,政治委员李定灼,辖3个团;新编第十旅旅长范子侠,政治委员赖际发,辖3个团;新编第十一旅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黄振堂,辖3个团。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军区。太行军区由师析机关兼,司令员刘伯承(兼),政治委员邓小平(兼),副司令员王树声,芋,参谋长李达(兼),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兼),副主任黄镇(兼),辖5个军分区。太岳军区由三八六旅兼,司令员陈赓(兼),政治委员王新亭(兼),参谋长周希汉(兼)、政治部主任苏精诚(兼),辖3个军分区。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刘志鉴坚。在整编的同时,冀南军区部队对平汉铁路及根根据地腹内几条公路干线进行了全面破袭;太岳、太行军区部队发起白晋战役,彻底破坏了白晋铁路。爵。8月至12月,主力部队40多个团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太路平定至榆次段,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1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阶段。一二九师为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坚持抗战,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军地方化,旅机关和军分区机关合并。8月,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二一二旅等部组成太岳纵队,隶属集总(1942年1月归还一二九师建制),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李聚奎,副政治委员王新亭,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兼)。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针对日军的大规模“蚕食”、“扫荡”,一二九师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大批武工队或小部队向敌后之敌后进军,在敌占区和日军封锁的格子网中间,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一年,一二九师币对日伪军作战2400余次,歼日伪军11000余人,摧毁据点500余处,挫败了日军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和“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日军对晋冀豫根据地的“扫荡”十分频繁。5月,日军25000人“扫荡”太行北部地区;6月又转兵“扫荡”太行南部地区。太行军区部队在太岳区部队策应下,奋战38天,歼敌3000余人,迫敌撤退。4月至9月,日军各以万人以上的兵力先后3次对冀南区实行“铁壁合围”。冀南区军民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先后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根据地得到较大恢复。一二九师积极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再次精兵简政,实行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部队战斗力有很大提高。1943年,一二九师认真贯彻中共太行分局高干会议提出的关于“敌进我进”方针的具体政策和策略,先后派出1000多个小部队和武工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瓦解日伪军,迫使日伪军撤出大批据点和碉堡。冀南区恢复和发展了10个县的根据地;太岳昏区打开了高平、晋(城)北、长子、青城、沁水、曲沃、沁县委等边沿区的工作局面。5月,太行区军民粉碎日伪军15000余人的“扫荡”,歼敌2000余人。七八月,进行了卫(河)南和林(县)南战役,歼伪军12000余人。10月至11月,太岳区军臣民粉碎了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大“扫荡”,歼灭日伪3500余人,其中韩乐村伏击战歼日军“观战团”120余名军官。经过1年的作战,晋冀鲁豫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9月,彭德怀、刘伯承去延安学习。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一二九师机关和集总合并(仍保留一二九师番号)。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军区由集总直接指挥。太行军区与千一二九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司令员刘伯承(后为李达),政治委员邓小-平(后为李雪峰),副司令员王树声,副政治委员黄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后由黄镇兼),辖8个军分区。1944年,一二九师展开攻势作战,拔除一批日伪军据点,歼灭了3万日伪军,扩大了解放区。5月初,冀鲁豫军区和冀南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仍保留冀南军区名义;6月4日,中央军委任命宋任穷为司令员,黄敬为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为副司令员,苏振华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为参谋长。7月,太行军区以第三团和第35团组成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后改为豫西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太岳军区以第十八团和五十九团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挺进豫西,加强水东(新黄河以东之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开辟水西(新黄河以西之临颍、商水地区),执行中共中央发展河南的战略任务。1945年2月,成立了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政治委员戴季英,副政治委员刘子久,参谋长熊伯涛,政治部主任吕振球,辖6个支队。下半年,一二九师各部队进行了军政整训,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1945年春、夏季,一二九师开展了大规模攻势作战。从1月中旬至7月中旬,先后发动了大名、道清、豫北、东平、安阳、阳谷等战役,歼灭大批日伪军,收复县城28座,为大反攻准备了条件。8月11日,太行、太岳、冀鲁豫军区各部队展开战略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沿线日伪军和中小城镇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攻克大批日伪据点,解放大片国土,对开封、新乡等城市形成包围态势。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从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略区。随即,各部队在统一部署下,以部分兵力威胁开封、新乡之日伪军,以主要兵力夺取中小城市及农村,先后解放了济源、沁县、广平等30余座县城,歼灭大量日伪军,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一二九师共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解放县城109座,创建了18万平方公里、2400余万人口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由出师时的9100余人发展到近30万人。解放战争初期一二九师主力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  山西新军主力部队之一。1538年1月,由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总队改编而成,纵队长陈清华,政治委员张文昂,参谋长艾子谦,政治部主任韩钧,辖第四、第五、第六总队,总兵力4000余人。七八月间扩编为辖第四、第五、第六总队,总兵力4000余人。七八月间扩编为12个团,兵力发展到1万余人。1939年夏新军整编时,将12个团分别编为独立第二、第一九六旅和第六区保安队,辖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团和游击第三团。最初,在名义上受阎锡山管辖,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十二月事变”时,阎锡山宣布取消该纵队番号。这支部队在八路军帮助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摆脱阎锡山的控制,开赴晋西北地区。1940年初,恢复第二纵队番号,韩钧任纵队长,张文昂任政治委员(12月由王逢源接任),刘德明、侯俊岩任副纵队长,辖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团,隶属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11月编人晋西北军区战斗序列,兼第八军分区,纵队长改称司令员。1942年,晋西北军区部队整编时,其所辖部队编为两个支队,隶属第八军分区直接指挥。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  山西新军主力部队之一。其箭身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总队。李冠军任总队长,戎子和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共约1500余人。1937年底部队扩大,原第三,已总队改称第七总队。新成立了第八总队,同时将驻运城的国民党军官教导第六团和第七团的一部分改编为第九总队。1938年1月上述3个总队(团)合编组成决死第三纵队,陈光斗(I(旧军官)任纵队长,戎子和任政治委员,董天知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七、第八、第九总队,活动于晋东南曲沃、晋城、沁水、阳城等地区。决死第三纵队名义上受阎锡山管辖,实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7月,纵队一部开到长治地区,组建了游击第十、第十—、第十二团和保安第九、第十团。戎子和任长治地区第五专署专员,纵队长陈光斗调离第三纵队,颜天明接任纵队长。1939年12月前夕,决死第三纵队发展到6个团,近6000人。在“十二月事变”中,驻沁水、阳城、晋城、高平地区的第三纵队内部反动军官在阎锡山策动下,发动了叛乱,有3个多团被反动军官胁迫带走。第三纵队部队受到一定损失,其余部队,一部分进至屯留西北松交一带,靠拢决死第一纵队,另一部分集结高平以东地区,这些部队于1940年3月进行整编,组成新的决死第三纵队,戎子和任司令员,董天知任政治委员,李寿轩任副司令员,刘昌义任参谋长,车敏瞧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同年2月,该纵队编人八路军第二纵队。1941年1月该纵队并入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保留番号,所辖部队编为第三军分区基干团。抗战胜利后编人晋冀鲁豫军区至第四纵队。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四纵队】  战斗在晋西北地区的山西新军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1月组建,梁浩(旧军官)任纵队长,雷任民任政治雪委员,刘玉衡任政治部主任,马骥(旧军官)任参谚谋长,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总队。第十总队前身为少年训练第一团,1938年1月改为第十总队,总队长武玉山(旧军官),政治主任李力果;第十一总队前身为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二团,1938年1月改为第十一总队,总队长刘武铭(旧军官),政治主任刘玉衡(后为郭实夫);第十二总队前身为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九团,1938年1月劲改为第十二总队,卢宪高(旧军官)任总队长。5月,建立中央诀豕第四纵队委员会,领导决死第四纵队味中共党组织和进行党的工作,受中共晋西北区委员会的领导,李宝森任书记,金敏任副书记。“十二月事变”后由雷任民任书记。在决死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对全纵队军政大事有最后决定权,团政治主任又对本团军政大事亦有谷决定权。决死第四纵队名义上是受阎锡山统辖的军队,实际上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1938年5月,以临县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和太原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为游游击队第六团,雷任民任团长,李宝森任副团长。8月又将兴县游击大队和岢岚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为游击第七团,冯基平任团长。至1939年7月,决死第四纵队已发展到8000余人,并进行整编,决死第四纵队分别为独立第七、第二O三旅。独七旅旅长卢宪高,i政治主任李力果,辖第三十三团(由原第十总队改称)、第三十四团(由原第十二总队改称)、第三十五团(由原游击第六团改称);第二O三旅旅长刘武铭(旧军官),政治主任刘玉衡,辖第十八团(1939年7月由兴县游击支队、雁北游击支队合编而成)、第十九团(原游击第七团)、第二十团(原第十一总队改称)。

“十二月事变”时,一些旧军官阴谋发动叛乱。决死第四纵队采取主动,逮捕了决死第四纵队中的反共顽固分子,并迅速转至岚县普明一带,与第一二O师彭三五八旅靠拢,随即清理内部,并于1940年1月宣布恢复决死第四纵队番号,整编部队,雷任民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玉衡任政治部主任(后由李力果接任),王金任参谋长(后由王兰隧麟接任),刘仰峤任政治部副主任。撤销第十八团,将该团所辖第十营并人第一二O师独立第六支队,将第一、第三营分别并入第十九团和第二十团,将第三十三团划归决死第二纵队,将第三十四团和第三十五团合并为新的第三十五团,成立纵队队教导营。全纵队约4000余人。经过整顿,决死第四纵队共辖第十九、二十、三十五团和教导营,部队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不久,孙超群由八路军调决死第四纵队任副纵队长,加强了领导力量。同年2月,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成立,决死第四纵队隶属该指挥部领导,作战和训练受第一二O师指挥。参加百团大战后,决死第四纵队减员较大,遂转将第二十团并入第十九、三十五团,此时全纵队仍有3000余人,11月编人晋西北军区序列,并与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旅共同组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由独一旅副旅长王尚荣兼,雷任民兼军分区副司令员,决死第四纵队归第四军分区统辖。1941年由雷任民、孙超群、李力果、王兰麟、刘仰峤5人组成纵队军政委员会,加强了党的领导。1942年10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时,原第四军分区撤销,—部组成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决死第四纵队组成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雷任民任司令员,王兰麟任参谋长,刘仰峤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十九、三十五团取消营的建制,改称第十九、第三十五支队。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1938年5月为正确解决军事战略转变问题而写的一篇重要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八路军必须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红军实行的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势转变到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则上来。但是,当时有许多人轻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上。为批评这种观点,阐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毛泽东写了这篇著作。首先,它把抗日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上加以考察。指出,中国是一个弱国,但又是一个地大、物博、兵多、处于进步时代的大国;日本是一个强国,但又是一个人力、兵力、财力、物力都经不住长期战争消耗的小国。这就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也就提出了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坚持长期抗战的问题。同时,日军以少兵临大国,“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这给游击战造成了纵横驰骋的广阔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蚀作战”;“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因此,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笋就不仅是个战术问题,而且是个战略问题了。其次,它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战唆略上的伟大作用,指出,抗日游击战争除了遵循“尽可能地也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一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外,“还须加一个发展自己”。即通过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集诸多小胜为大胜;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从小到大,到一定时候,就发生强弱程度和优劣形势的大变化,使游击战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逐渐发展为运动战;使八路军游击队发展成为实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成为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力量。为了保证抗日游击战争战略的实现,必须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充分发挥游击战机动、灵活等特点,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必须执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作战原则;在敌后,要有有力的部队去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灵活用兵,或分散、或集中、或转移。本文收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战斗报】  创刊于红军时期的湘鄂黔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晋绥军区政治部机关报。铅印四开三日刊。1945年8月出至第373期停刊。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记载了八路军在晋西北、晋察冀和大青山英勇抗日的业绩,对晋绥军区的抗战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日时事】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晋西南区委机关报。1938年5月在山西孝义县张家庄出版发行,四开油印。具体负责人为王修。1939年晋西十二月事变后,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晋西北,与晋西北区党委合并为晋西区党委,该报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继续出版,至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创刊时停刊。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该报曾创造了一张蜡纸油印5000份的纪录。在1939年初于延安举办的各抗日根据地报纸展览会上,该报受到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扬。毛泽东还为该报题写了报头。该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遍道时局战况、指导全区工工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党战役】  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象军区部队在山西长治地区,对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行的一次自卫性歼灭战。1945年8月,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以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4个师1个快速纵队17000余人,从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向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解放区控制的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进攻,先后侵占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从日伪军占领下解放了的襄垣、潞城和包围多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国民党军此举的企图,一方面想控制晋东南地区,在战略上造成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腹背受敌的局面;另一方面想配合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向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坚决彻底消灭来犯之敌的指示精神,决定抓住国民党军史泽波部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弱点,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主力纵队及地方部队31000余人,并动员5万民兵发起上党战役。战役于9月10日开始。晋冀鲁豫军区指挥员决定采取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引长治国民党军出援后再在运动中歼灭之,尔后再取长治的作战方针;同时做好相机歼灭可能由太原、平遥方向来援之国民党军的准备。12日至19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先攻克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加上先期攻克的襄垣,长治外围5城已相继解放,共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20日,晋冀鲁豫军区开始围攻长治。22日,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8个师2万余人,从太原方向出动,企图增援长治国民党军,晋冀鲁豫军区立即决定改用围城打援的战法,先求歼国民党军援军,再回头歼灭长治国民党军守军。晋冀鲁豫军区以一部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围困长治,以太行纵队及太岳纵队主力等部北上进入预伏地域。10月2日,将国民党军援军合围于屯留以北之老爷岭附近,并使其处于缺粮断水的困境。为确保全歼该部国民党军,晋冀鲁豫军区又调围长治城的冀南纵队北上参战。15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攻占制高点老爷岭后,该部国民党军放弃增援长治计划向北突围,但被堵住退路。晋冀鲁豫军区以主力部队拦腰截击、分割穿插,战至10月6日,该部国民党军除2000余人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彭毓斌被击毙。此时,长治国民党军守军待援无望,于10月8日弃城向西突围,企图逃回浮山、翼城。晋冀鲁豫军区以围城部队跟进追击,以太岳纵队取捷径直出沁水以北的马壁,随同追击部队于10月12日将突围国民党军1万余人歼灭于沁水东北地区,俘国民党军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至此战役结束。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第一个大规模歼灭战。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 5万余人,其中俘31000余人,给进犯中国共产党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这次战役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主动地位,直接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的谈判,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同蒲战役】  又称同蒲铁路南段战役。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太岳军区部队,在同蒲铁路南段洪洞至灵石段,对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行的进攻作战。1946年7月初,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部6个旅,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的配合下,从运城方向沿同蒲铁路南段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岳区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发起了闻(喜)夏(县)战役,歼灭其1个旅另3个营后,胡宗南部后退至闻喜、运城地区休整。与此同时,晋绥军区及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同蒲路北段发动了晋北战役,阎锡山部急将兵力去晋北,同蒲铁路南段临汾至平遥间150余公里铁路线守备薄弱。根据当前态势,第四纵队指挥员决定指挥该纵队并太岳军区部队乘虚夺取洪洞、赵城地区。8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计划。战役发起前,第四纵队第十、第十一旅分别在8月9日、10日,利用夜色秘密前进至赵城、洪洞附近,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则提前隐蔽至霍县附近。13日,防守霍县的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出城,企图向中国共产党地方部队寻战。第四纵队第二十四旅歼敌第六十九师1个团,击溃该师主力。8月14日夜战役正式发起。第四纵队第十、第十一旅分别对洪洞、赵城之国民党军发起了猛攻。第十一旅于8月16日攻人洪洞城内,至当日夜全歼洪洞国民党军1000余人。18日晨,第十旅攻占赵城南关,同时击溃由霍县来援之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赵城国民党军守军待待援无望,即向西突围,遂被第四纵队歼灭。此时,晋南的胡宗南部仍在闻喜、运城地区观望;霍县国民党军守军,在第六十九师增援赵城失利退往汾西县后,只剩1个团另1个营及一些地方保安队共2700余人。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已完成了对霍县的包围。8月19日、21日,中共中央军委先后指示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圈民党军胡宗南部北进尚需时日,应迅速攻占霍县、相机占领灵石,开辟战场,待胡宗南部北进时各个歼灭之。8月24日,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向霍县发起攻击,全歼霍县国民党守军。攻占霍县后,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即向灵石疾进,于25日向灵石外围据点发起攻击,至28日夜,国民党军守军弃城西逃;29日拂晓,汾西县城之国民党守军亦弃城南撤;灵石、汾西二城被解放。9月1日,第十一旅又乘胜进占富家滩矿区,战役至此结束。这次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岳军区部队,共歼灭灭国后党军12000余人,解放了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西五城,控制了同蒲铁路南段260余公里,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南同蒲路、占领中国共产党太岳解放区的企图。

【临汾战役】  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晋绥军区部队协同下,全歼晋南重镇临汾国民党守军的城市攻坚作战。1947年12月运城解放后,临汾是国民党军在晋南的唯一据点,驻有胡宗南部第三十旅两个团和第二十七旅之炮兵营和阎锡山部第六十一军第六十六师和6个保安团、补训团,以及4个专署机关、14个县政府机关和其所辖保警队、还乡团等,约25000余人,由阎锡山第六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兼晋南地方武装总指挥梁培璜为守城总指挥。该城区地势高于城外,城防设施坚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为配合中原、西北战场之人民解放军作战,孤立晋中和太原之敌,决心攻取临汾。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于2月3日组成以徐向前为为司令员的临汾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本军区第八纵队(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旅)、第十三纵队(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旅)、炮兵团和太岳军区8个团及晋绥军区两个旅,共53000余人。原定于3月10日发起战役,因胡宗南拟空运第三十旅两个团去西安(已于6日运走了1个营),前线指挥所决定提前于7日发起战役。  

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月7日至29日,基本扫清外围据点。7日晨,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进至城南飞机场附近,击毁运输机两架,迫使8架飞机未能载人而飞逃,从而打破了敌人继续空运部队的计划。随后,其他参战部队对城外围据点实施攻击,至29日歼敌3000余人,基本扫清了外围据点,但攻城部队自身伤亡亦过3000人,未能攻克日本坟、兴隆殿等据点。之后,从东、北、南三面攻城,以第三十六师防守的东关为攻击重点,但未奏效。第二阶段:4月初至11日,肃清外围据点,攻占东关,歼守军第三十六师大部,其师长及少数部队逃入城内,东关被攻城部队占领。第三阶段:4月15日至5月17日,全歼城内守敌。攻城部队经10余天攻击,扫清城外壕外沿守敌,5月17日19时许,第八、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两个团对城内守敌发起总攻,当日夜,歼灭守敌大部。梁培璜带残余兵力出西门,过汾河,随即被歼灭,战役结束。此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 3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25000余人,其中俘梁培璜和第六十六师少将师长徐其昌以下21900余人,拔除了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最后据点,为尔后北上晋中,与阎锡山部进行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支援了西北战场、中原战场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