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临汾有关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时间: 2020-06-26 

【 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 】     1931年5月,在中共山西省(特委)领导下,在隰县辛庄村(今属交口县)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组建的第一支工农武装。

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中原大战后的山西形势作了客观分析,认为山西地区群众斗争的力量对发动武装暴动有利。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天津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山西为北方革命的重点。为此,决定成立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并派曾搞过兵运工作的陕西人刘天章任省委书记,主要任务是在山西组建红军、创建苏区、将山西变为江西第二。1931年2月,在中共山西特委直接领导下,从高桂滋部抽调中共党员杨重远、拓克宽等到吕梁山一带开展创建游击队的准备工作。不久,中共陕北特委先后派遣参加过清涧起义的阎红彦、白锡林等到晋西帮助组建红军游击队的工作。在确定游击队名称、任务、活动方针、负责人选等方案的同时,又在太原兵工厂、农村和军阀部队中的地下党员中秘密组织三十余人作为游击队的骨干力量。1931年5月上旬的一天,游击队在隰县辛庄(今属交口县)举行成立大会。拓克宽任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任副大队长,黄子文任政治委员,杨重远任党总支书记。游击队成立后,在晋西吕梁山一带发动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斗争地主、恶霸,开展抗粮抗税,开办农民夜校,短短几个月,以隰县、孝义、汾阳、离石、中阳交界地区为中心,将游击队活动的区域扩展到周围各县,形成强大声势。

1938年8月,山西发动政府调一个师的兵力和地方武装近万人,对游击队进行围剿。为保存红色武装力量,游击队领导按照中委部署率部突围,向西转移,在粉碎多次围追堵截后,经隰县、永和渡过黄河,在陕西安定、清涧、延川、靖边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组建陕北支队,并与刘志丹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于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为后来建立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 红军东征战役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东渡黄河,对山西省内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35年冬,中共中央决定由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动东征战役。1936年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东征作战命令。20日20时,东征战役打响,并经历了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由军团突击队和先头团在预定的渡河点突破晋绥军防线,控制河东滩头阵地,并积极扩展渡河场,掩护主力部队渡河。至23日,全部控制辛关至三交镇之间各渡口,占领包括三交、留誉、义牒各镇在内的纵深三十五公里,横宽五十公里的地区。接着向东进攻,经石楼、隰县、关上等战斗,至27日,共歼灭和击溃晋绥军五个团,俘敌一千二百余人,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之间的吕梁地区。第二阶段:此时阎锡山一面告急蒋介石求援,一面集中十四个旅合编成四个纵队,从3月4日开始,分别由中阳、汾阳、介休、隰县等地向红军反攻。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分别在隰县石口镇和中阳县关山村牵制晋绥军第一、第四纵队,同时,集中两军团兵力,于3月20日在孝义县兑九峪地区击溃晋绥军第二、第三纵队共计五个旅和一个团的反扑。在此期间,河西的红二十八等部,乘晋绥军东撤之际,迅速进占宋家川、吴堡等地,收复部分被占苏区。3月中旬,晋绥四个纵队再次向石楼方向反扑,红一方面军鉴于晋南和晋西北国民党兵力薄弱,决定以红一军团并指挥红八十一师主力为右路军,以红十五军团主力为左路军,分别向南向北发展进攻,扩大战果,以红十五军团一部及红三十军和山西游击队为中路军,在石楼、中阳、孝义、永和、隰县、汾西之间地区牵制晋绥军主力,支援左右两路军行动。16日,右路军南下,至4月1日,占领霍县、赵城、洪洞、临汾、襄陵(今襄汾)、曲沃、侯马等县的广大乡村,并攻占襄陵县城,破坏同蒲铁路一百五十余公里,消灭国民党军和民团各一部,并扩大红军三千余人,筹款约七万元。3月18日,左路军北上,至22日进至岔口镇,25日派出一个团附骑兵连,袭击晋祠镇,威胁太原。26日向娄烦、岚县、兴县发展进攻,于31日在兴县以南曹家坡地区歼灭敌军两个营又一个炮兵连,俘敌二百余人,后与红二十八军会合。第三阶段:红军主力南下北上后,入晋国民党“中央军”以三个师又三个旅分别集结于同蒲铁路南段和晋东南地区,阻止红军向晋东南发展;以五个师编成三个纵队协同晋绥军四个纵队向红军进攻。同时,蒋介石还强令驻陕西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向延长、延川进攻,截断红军退路,企图将东征红军围歼于晋西地区。3月29日,晋绥军占领了红军控制的黄河各渡口。为避免不利决战,中共中央决定回师陕北,红一方面军决定左右两路军向中路军靠拢,集中兵力相机歼敌。4月4日,左路军开始西移,当进至河津地区时,因国民党两个纵队向稷山逼近,随即北移。15日攻克吉县县城,全歼守城保卫团,接着奇占平渡关至清水关各渡口,主力进至大宁、蒲县、隰县之间地区。左右路军于4月4日开始由隰县、康城镇地区南下,在圪洞镇、金罗镇和师庄、三角庄地区三战三捷,共歼灭晋绥军一个多团,俘敌七百余人。14日进至隰县大麦郊地区休整。随左右路军行动的红二十八军,中途奉命转向黄河岸边攻击三交镇,军长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中旬,红军各部靠拢后,国民党七个纵队从三角镇、中阳、孝义、灵石、临汾、新绛、河津之战,逐步向红军推进,红一方面军经过数次浴血战斗,突破围追堵截,于5月2日至5日从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回师陕甘苏区的延长、延川和永坪地区。东征战役历时七十五天,共歼灭国民党军约七个团,俘敌四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四千余支、炮二十余门。在此期间,扩大红军八千余人,筹款三十余万元,并在山西省的二十余县开展群众工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巩固,发展了陕甘苏区。

临汾是红军东征战役的主要区域,包括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第四师)、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七十五师、七十八师、八十一师),第二十八军、第二十九军、第十三军,在此期间,大部分将士均在临汾地区留下战斗的足迹。其主要活动的区域按现行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十七个县(市、区),即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浮山县、襄汾县、洪洞县、安泽县、古县、汾西县、蒲县、大宁县、乡宁县、吉县、隰县、永和县。

【 晋西会议 】     1936年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隰县大麦郊上贤村(今属交口县)、隰县石口村、石楼县四江村等地举行的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林育英(张浩)、凯丰、邓发、彭德怀、杨尚昆等。会议传达和讨论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全面讨论了政治、军事、外交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政治问题方面,分析了华北的局势,决定以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作为党和红军的重要任务。在军事问题方面,会议批准了中央军委的八项提议:(一)在争取迅速对日作战方针下,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下,许可向河北、河南、绥远三省境内作战役的跳跃。(二)要求以发展和巩固为原则,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三)要求在十月革命前,扩大红军三万六千余人。(四)要求四个月内完成三个军、九个师、二十七个团的编制,每团七百五十人。(五)要求地方红军三个月内完成四个军的编制,每军一千五百人。(六)要求在陕甘及华北五省发展游击战争。(七)要求提高红军干部的政治水平与军事水平,保证红军战争中的坚强领导。(八)要求政治工作要保证红军的统一与团结。晋西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

【 中共中央北方局在临汾 】     1937年11月1日,在太原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率北方局随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前期撤离人员一起,由太原南迁临汾,驻城内东关马东店八路军总兵站。14日,北方局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一同迁往汾河以西的刘村镇,北方局驻五同丰大院,对外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三科。

北方局到刘村后,立即总结了前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华北今后对日寇的主要斗争形势,应由七七事变前的非武装斗争,迅速转变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斗争”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提出了“广泛组织领导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民族政权,尽快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把八路军扩大到数十万人、枪的集团,独立自主地坚持华北抗战”的中心任务。其间,刘少奇为北方局起草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发表了《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等文章,向中央提出扩大红军,争取华北游击战争胜利等问题,发出了动员一切力量,粉碎日军围攻的指示。刘少奇还主持召开了山西省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出席了在洪洞赵城马牧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北方局、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会议,还为中共山西省委举办了三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共培训了六十多名党员干部。其间,刘少奇等返回延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938年2月底临汾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撤离刘村,随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经蒲县、吉县、大宁向石楼方向转移。3月,北方局转移到永和县桑壁镇和合村,进而加强这一地区的工作。

1938年12月27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到达晋东南的潞城县北村后,北方局按照中央关于向八路军总部靠拢的指示,离开隰县蟠龙庄,移驻晋东南沁县,同八路军总部一起行动,领导华北各地党的工作和敌后抗战。

【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应阎锡山的要求,派彭雪枫(化名彭雨峰)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秘密驻太原与其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兼任处长,机关由新满城迁到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办事处在联络阎锡山,掩护地方党,营救王若飞等出狱,领取和分配军需物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月初,办事处迁往临汾城郊刘村镇继续开展工作。1938年2月下旬撤销。

【 八路军刘村学兵队 】     1937年11月中旬,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刘村创建了八路军学兵队。创建学兵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从太原南迁前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提议确定的名字,学兵队队长何以祥、副大队长谢忠良、政治干事陈克寒,学兵队下设五个区队,贺炎藩、方中铎、金石刚、谢忠良(兼)分别担任四个男兵区队,第五队为女兵区队,李伯钊任队长,每个区队二百余人,总数近千人。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地方培养了大批干部。刘少奇、杨尚昆、彭雪枫等领导也常亲自为学员们授课,课程有《马列主义基础》《唯物辩证法初步》《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抗日救国的有关论述。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临汾刘村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游击队歌》,就是由八路军学兵队首先使唱的。1938年2月,学兵队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撤销的同时也随之结束。

【 八路军总部在临汾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军第八路军,9月15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从风陵渡渡过黄河,19日到达侯马,然后乘火车北上抗日。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为加强与第二战区联络和沟通,坚持华北抗战,八路军总部于11月20日到安泽县白素村(今属古县),21日抵洪洞县苏堡村,22日驻韩家庄村,25日渡过汾河转到洪洞县高公村。在这里,朱德总司令会见了美国驻华参赞海军情报官员,卡尔逊和欧洲各国记者,就华北的抗战形势,向八路军各师发出一系列训令。12月30日,总部移驻赵城县马牧村(今洪洞县赵城镇马二村)。在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八路军一一五师补充团、晋西独立支队、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特务团、野战医院、随营学校以及山西新军等抗日队伍在临汾地区组建扩军,并逐步壮大。此后在此驻扎近三个月时间,这里成为八路军指挥山西乃至华北抗战的中心。

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总部在马牧村召开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会议暨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1937年12月会议精神,讨论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1月15日,朱德、彭德怀率林彪、贺龙、刘伯承在临汾坐火车赴洛阳参加蒋介石召开的第一战区、第二战区将领会议。1月31日,总部举行欢迎会,欢迎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专门到总部进行的春节拜年活动。

1938年2月20日,鉴于日军的不断进犯和阎锡山的继续西撤,八路军总部离开马牧村,由朱德、彭德怀各率一部,分途向太行山挺进。2月21日,朱德率总部抵达洪洞县铁沟村,2月23日抵达安泽县岳阳镇(今属古县)。在这里,得知日军先头部队三千余人已达到安泽县府城镇,准备奔袭临汾,而此刻在临汾驻军及广大群众还未得到此情报。鉴于此,为掩护临汾各机关和周围群众转移,朱德决定以身边仅有的二百余人的两个警卫连在府城至洪洞古罗间节节抗击,经四昼夜激战,毙敌三百余人,迟滞日军的西进。3月1日总部抵达浮山县山交村,与彭德怀汇合,3月3日总部转移到安泽县南孔滩村,短期休整后,于3月11日抵达安泽县上寨村后,挺进至上党地区。

【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又称“朱德”警卫团。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委特务团。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警卫团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部特务团”,9月又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团长韦杰(未到职),政训处主任肖文玖。1937年12月底,特务团进驻洪洞马牧后重建,扩编为“三三制”大团,人员共两千三百余人。八年抗战中,特务团跟随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驰骋华北战场,担负着保卫总部,执行作战警戒和宣传群众、发展地方武装等任务。参加了反敌“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威震华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务团编入太行军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后为南京军区第十二集团军三十六师一〇八团。

【 中共北方局、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临汾会议 】    1938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扩大会议在赵城县马牧村(今洪洞县马二村)八路军总部召开。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以及张浩、邓小平、林彪、贺龙、刘伯承、彭真、肖克、彭雪枫等出席,史称临汾会议,朱德主持了会议,彭德怀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的精神,讨论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

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是在1937年8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决定成立的,名称为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由朱德、彭德怀、关向应组成。朱德为书记、彭德怀为副书记。

【 八部军总部炮兵团 】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抗日形势发展和作战的需要,决定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调总部作战科科长、炮兵主任、朝鲜籍传奇人物武亭与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邱创成共同负责筹建。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在临汾刘村镇北卧口村的火戏庙内隆重举行炮兵团成立大会,这是八路军成立的第一支总部炮兵团,以总部炮兵连为基础,组成炮一、三营和一个观测连、一个特务连。全团共有十二门山炮,一架法式炮兵镜和必备的炮兵器材,团长武亭,政治委员邱创成,参谋长匡裕民,政治处主任袁光。1938年初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还在武汉为炮兵团购买了炮兵镜和测距仪。

1938年2月25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武亭、袁光的率领下,奉命离开临汾于3月4日到达延安。朱德总司令在1938年9月来到炮兵团检查整训工作,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武亭、邱创成等炮兵团领导,并勉励他们:炮兵团为今后炮兵部队的建立培养骨干,应该建设更多的炮兵团,以适应革命的需要。

1939年8月,炮兵团一连奉命率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一一五师在汾(阳)离(石)公路附近伏击日军,以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歼灭日军四百多名,击毁汽车两辆,缴获日军战马三百余匹,炮兵团参加的战斗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八路军总部的决策下,炮兵团历经多次炮火的洗礼,屡显神威,取得了辉煌战果。1944年秋,党中央为准备反攻,迎接胜利,决定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为基础,成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炮兵学院——延安炮兵学校。

【 西北战地服务团 】     西北战地服务团是中国综合性文艺团体,简称“西战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四大队部分学员为主,于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组成,丁玲任主任,吴奚如任副主任。8月15日晚,延安各界在大礼堂举行西战团出发抗日前线晚会,毛泽东出席并致词。9月22日“西战团”四十多人,经延长线东渡黄河,在山西临汾、太原等广大乡村和抗日队伍中,运用大鼓、快板、双簧、相声、活报剧等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文艺表演和宣传。1938年3月初奉命离开山西,7月返回延安。1939年1月再次重返晋察冀抗日前线。在五年来的时间内,创作了大约三百多首(部)歌曲和剧本,以此激励前方将士英勇作战,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1945年6月,中宣部决定撤销西战团建制,大部分成员被分配到“鲁艺”各系。

【 牺盟总会在临汾 】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组织。1937年11月4日太原沦陷前夕,牺盟总会随阎锡山和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及绥靖公署一同从太原撤到临汾。牺盟总会结合阎锡山的具体情况,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山西当局共同遵守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第二、提出了“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力争与阎锡山坚持抗战到底;第三、深入农村,狠抓农民抗日救亡运动;第四、继续扩大新军,普遍建立游击队和武装自卫队;第五、整顿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抗日群众团体;第六、选派大批县长主持县政,为改造旧政权和支援抗战,建立根据地起了积极作用;第七、同蒲路总工会的成立与战时工人运动的新发展;第八、建议开办民族革命大学、中学,培养各级抗日的军政人才。

1938年2月23日,牺盟总会在临汾失陷前夕,从临汾撤到汾西县,同年三、四月间又由汾西搬迁到吉县。在争取阎锡山抗战到底,巩固发展山西的统一战线,积极开展和顽固分子的斗争;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公开揭露顽固分子的罪行,积极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以斗争求团结,为坚决实行自卫反击,彻底粉碎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等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 】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华北政治军事抗战中心,阎锡山急需充实抗日的有生力量,于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倡议,成立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阎锡山兼任校长,具体负责的是中共党员政治处主任杜心源和教务处主任杜任之。1938年1月20日民大正式开学,总校设在临汾城西南的铁佛寺(现临汾博物馆),后移至城内关帝庙(现市政务审批大厅),师资和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李公林、江隆基、施复亮等一大批进步学者、教授和专家先后到校任教。学员来自全国十八个省,以及归国华侨五千余人,除在临汾设立校本部与一分校外,在运城设立了二、三分校。在曲沃凤城(今属侯马市)设立第四分校。1938年2月底临汾沦陷前夕,民大撤离临汾,向吕梁山腹地撤退,先后在乡宁、吉县及陕西宜川等地办学。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中共在民大的党组织和大部分党员撤出,民大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遂沦陷为阎锡山控制的一个普通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经民大学习培养的八路军团以上干部有两千余名。

【 决死二纵队在洪赵地区组建 】    1937年12月在原决死二总队的基础上,决死二纵队在洪洞、赵城地区组建,决死二纵队共辖四团(当时也称总队)、五团、六团,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游击三团、游击十二团、保安十一团、保安十二团共八个团。

纵队政治委员由中共党员张文昂(兼任山西省第六行政公署主任)担任,政治主任由中共党员韩钧担任,副政治主任由中共党员廖井丹担任,其余各团均有共产党员担任主要领导,纵队主要活动区域在洪洞、赵城、霍县、孝义、灵石、临汾等地。1938年2月底临汾失守后,向晋西南、石楼、永和、隰县、汾西、蒲县、吉县、乡宁一带扩展。

1940年“晋西事变”后,决死二纵队主要编入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序列。

【 决死三纵队在曲沃组建 】     1937年12月下旬,决死三纵队以原决死三总队为基础,在曲沃县正式组建,决死三纵队共辖七团(当时也称总队)、八团、九团三个团,后又发展了游击十团、游击十一团、政卫四支队、保安九团、保安十团共八个团。

纵队政治委员由中共党员戎子和(戎伍胜)担任,政治主任由中共党员董天知担任,其余各团、支队均由共产党员担任主要领导,纵队活动区域主要在曲沃、新绛、汾城、侯马、翼城、浮山、安泽、临汾、稷山、闻喜、夏县、安邑、解县一带。1938年8月间,由晋南转移到晋东南沁水、高平、阳城、长治一带。

1940年后,决死三纵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战斗序列, 抗战胜利后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 决死第四纵队队部在大宁县成立 】     1938年1月,决死第四纵队队部在大宁县成立。决死第四纵队先由决死第十总队、第十一总队、第十二总队三个总队组成,后又发展了游击第六团、游击第七团、第十八团三个团。

纵队政治委员由中共党员雷任民担任,政治主任由中共党员李力果、刘玉衡先后担任,其余各团均由共产党员担任主要领导,纵队活动区域主要在晋西北,第十总队被阎锡山扣留在晋西一带充当其警戒部队,一直未能归建。

1940年后,决死纵队编入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序列。

【 新军二一三旅 】     新军二一三旅,是中共乡宁特委和实际主持牺盟总会工作的牛荫冠以牺盟总会的名义,在扩大新军和游击队的号召下,于1938年10月在襄汾县汾城镇西中黄村以汾城游击队为主,并把襄陵、新绛、乡宁、吉县、河津等县的游击队和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合编为政治保卫二支队,共编为六个大队,由郝玉玺任支队长、胡西安任政治委员、纪锦章任政治部主任。到1939年6月下旬,在乡宁县鹤坡村又将政卫二支队升编为二一三旅,下设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三个团。旅长郝玉玺(中共党员),政治部主任程谷梁(中共党员),旅参谋长张焕(中共党员);五十七团团长张汉丞(中共党员),政治主任贾允明(中共党员),副团长韩福财(韩震);五十八团团长周义中(中共党员),政治主任郭寿天(中共党员)、郭林军(中共党员),副团长刘增业、韩固;五十九团团长张闻达(中共党员),政治委员刘裕民(中共党员),政治主任霍钟秀(中共党员)。

二一三旅正式宣布成立当日,上海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来到汾城,在干部庆祝建军大会上作了激情洋溢的鼓舞士气的讲话,并为二一三旅谱写了《二一三旅旅歌》歌词。二一三旅组建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前,已发展到三千多人(不包含五十九团),武器亦有所增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劲旅。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将二一三旅旅长郝玉玺秘密杀害,派旧军对二一三旅发起总攻击,鉴于此,二一三旅于12月31日对顽军发起反击,经连续行军十余天,于1940年1月中旬到达沁源县,胜利地和决死一纵队会师。

【 晋西事变 】    又称十二月事变。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的破坏团结抗战、进攻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反共事变。抗战初期,阎锡山同意共产党员薄一波等在山西组建新军,这支抗日军队后来发展到四十个团。1939年11月,阎锡山授意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和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准备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12月1日,阎锡山以“冬季攻势”名义,令决死二纵队于5日向同蒲路日军发动攻击,实则欲置决死二纵队于日、顽两面夹击之中,决死二纵队领导人韩钧识破阎的阴谋,复电阎锡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阎锡山便宣布决死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任命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为“讨叛军总司令”,指挥四个军的兵力分别向驻隰县、孝义一带的决死二纵队和八路军晋西支队发动进攻。决死二纵队在八路军晋西支队的支援下,给进犯的顽军以有力的反击,随后,决死二纵队和晋西支队全部通过日军封锁线,转移到离石、静乐、交城一带与晋西北八路军、新军会合。顽军袭击了八路军后方医院,杀害隰县等六个县的抗日政府和牺盟会干部,以及一一五师独立支队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数十人。与此同时,阎锡山又命令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进攻晋西北的新军和八路军三五八旅。八路军和新军予以反击,将赵承绶顽军压缩在临县一带,中共中央命王震率三五九旅东渡黄河,到碛口地区配合作战,赵承绶部陷入绝境,被迫弃城南逃。八路军、新军乘胜追击,肃清了晋西北顽军和旧政权,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此外,阎锡山还命令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行署主任孙楚进攻在晋东南决死三纵队。从12月16日至26日,孙楚率反动武装先后摧毁了沁水、阳城、晋城、高平、长治、凌川、壶关等七县抗日政权,袭击了牺盟会上党中心区和《黄河日报》上党分馆,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达五、六百人,绑架千余人,并策动决死三纵队内部反动军叛乱,拉走了四个多团的兵力,决死三纵队遭受严重损失,决死三纵队少数部队突围后,分别向决死一纵队和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靠拢,在晋东南会合,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由于在事变前做好了应变准备工作,事变发生后,即调集部队,做好反击准备,致使阎锡山顽军不敢贸然进攻。在基本打退阎锡山的军事进攻后,中共中央于1940年2月25日派王若飞、肖劲光等前往秋林,与阎锡山谈判。阎锡山被迫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武装冲突,划分防区,实行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4月初,双方达成正式协议。抗日决死队在十二月事变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完全摆脱了阎锡山的束缚,并逐步编入了八路军的序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

【 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在晋西南 】     抗日战争初期,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属两个主力旅之一。1937年8月由红一军团之第一、二、四师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后杨勇),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下辖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第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继平型关战役、配合忻口战役和保卫太原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转移到洪洞、赵城地区,一方面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一方面补充兵员和整训部队。三四三旅旅部驻董庄,六八六团驻曲亭,六八五团驻赵城、明姜、胡麻一带。1937年12月底,三四三旅从各团抽调部分骨干,以两千余名新兵为基础,组建旅补充团,邓克明任团长、符竹庭任政治委员。1938年2月以六八五团二营为基础,组建了第五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王叙坤任政治委员。

三四三旅在晋西南地区先后多次阻击日军的进犯,1938年2月17日,三四三旅由洪洞、赵城地区进至灵石、孝义以西,打击进犯之日军;3月14日,在师部的指挥下,发起午城、井沟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击毁汽车六十九辆,缴获长短枪二百余支,轻重机枪十余挺,山炮四门,骡马二百余匹的重大胜利,六八六团在隰县胜利完成了救援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白耳里战役,毙伤日军一千余人。除连续作战外,三四三旅还派出地方工作队,广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扩大八路军队伍,建立地方民主政权和群众组织,开创了吕梁山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至1938年春夏之交,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1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三四三旅开赴山东敌后战场,立即为支援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三四三旅补充团与晋西游击队第一、二、三大队,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晋西支队)留在吕梁山区坚持游击战争,至1940年10月与一一五师师部会合。

1939年春,为增强山东抗战力量,奉八路军总部命令,一一五师率三四三旅等主力部队陆续东进,挺进山东。1940年4月,三四三旅兼鲁西军区,旅政治委员肖华兼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旅长杨勇兼军区副司令员(后任司令员)。10月,第一一五师进行整编,三四三旅改编为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兼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辖第七、八、九团及第一、二、三、四军分区,鲁南支队编入教导第二旅,黄河支队编入教导第四旅,1941年该旅编入第二纵队。

【 八路军一一五师补充团 】     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近山西抗战前线后,连续转战各地。1937年9月下旬,进行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歼日军一千余人。10月中旬,又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著名的忻口战役。

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在洪赵地区一方面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一方面补充兵员和训练部队。经过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部队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了大批抗日青年踊跃参军。1937年12月底,三四三旅整编得到充实和发展,原有的六八五、六八六两个团兵员补满后,又从这两个团抽调部分干部和部队骨干以两千余名新兵为基础组建了补充旅团,邓克明任团长,符竹庭任政治委员,三四三旅由此扩大为三个团。

1939年12月22日,一一五师主力由晋西南开赴山东敌后战场。为了继续坚持晋西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以三四三旅补充团为第一团,以地方武装组成第二团,两团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也称晋西支队)留在吕梁山区坚持游击战争。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命令晋西支队挺进山东,归还一一五师建制。

【 第一一五师晋西支队 】     1939年12月22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晋西南开赴山东敌后战场。为了继续坚持晋西南地区的抗日斗争,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补充团为第一团,晋西游击支队和乡吉、洪赵、隰蒲、汾孝特委领导的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游击大队为基础组成第二团,两团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也称晋西支队),留在吕梁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三四三旅参谋长陈士榘任支队长,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兼任政治委员,黄骅兼任副支队长,刘德明任参谋长。

晋西支队在隰县中桑峨组建后,成为坚持吕梁山区战斗的主要力量,因晋西支队连续作战,特别是晋西事变后伤亡较大,八路军总部将新军政卫二〇九旅两个团补充给晋西支队,晋西支队遂增建了第三团。

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命令晋西支队挺近山东,归还第一一五师建制。

【 午城、井沟战斗 】     1938年3月14日至19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隰县午城镇、大宁县罗曲、蒲县井沟与日军进行的战斗。1938年2月,日军集中第二十、一〇八等师团各一部沿同蒲路南犯和西犯,先后占领军渡、碛口、蒲县,随后又以四千余人由蒲县西犯大宁、马头关黄河渡口。 28日,毛泽东急电一一五师,令该师转入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歼敌。3月初,一一五师进至午城、大宁地区活动。3月14日中午12时许,第一一五师先遣队在午城镇以东地区,与由蒲县西犯的日军步骑兵一千余人预期遭遇,先遣分队按作战方案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开火,经两小时激战,毙敌一百余人后,主动转移,至午城西北高地,继续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进至机动位置。14时许,敌进占午城,并继续西犯进占大宁。16日,第三四三旅主力隐蔽于大宁以东的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待机歼敌。当日,日军辎重部队二百余人,骡马一百余匹,由午城西进至罗曲村附近时,被第六八五团全歼。17日,蒲县之敌汽车六十余辆,向大宁运送物资,当其进至井沟以西地区时,预伏于该地的第六八六团突然出击,歼其二百余人,缴获汽车六辆。同日,第六八五团击退日军五百余人。17日夜,第三四三旅袭击午城镇,日军突围逃窜。18日,日军第一〇八师团所属步骑兵八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向第一一五师进行报复性进攻,第一一五师早已作好应敌部署,以第六八六团和汾西游击队预伏于井沟至张庄公路两侧高地,歼灭由蒲县来犯日军,以第六八五团于午城南北高地阻击由大宁出援之日军。当日14时许,日军进至井沟地区,陷入我军包围,战斗持续到19日拂晓,除一百余日军突围逃窜,其余均被击毙。从3月14日至18日晚的五昼夜战斗中,八路军共毙伤敌一千余人,俘敌十余人,毁敌汽车七十九辆,缴获步枪二百余支、机枪九挺、山炮两门,以及其它大批军用物资,缴获和击毙骡马八百余匹。午城、井沟战斗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日军窥伺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为巩固和扩大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 白耳里阻击战 】    1938年3月中旬,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率一旅部和警卫人员,从山西渡过黄河,由大宁晋绥军防地向吕梁山区进发,日军第一〇八师团二十五旅得到卫立煌转进路线情报后,派飞机和地面精锐部队连连追杀,朱德总司令得到卫立煌求援急讯后,命令就近的一一五师予以增援。

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命令,六八六团团长杨勇立刻组织二营五连迅速占领隰县白耳里,全力阻击日军,从上午十时一直到当日黄昏时分,五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毙伤敌二百余人,完成了阻击任务后奉命撤退。

白耳里阻击战对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韩略战斗 】     1943年10月,太岳军区在洪洞县韩略村伏击日军“战地观战团”的战斗。1943年秋,日军集中两万余人,在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以所谓“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对太岳区进行“毁灭性扫荡”。10月15日至17日,“扫荡”之敌先后推进至临屯公路两侧地区,冈村宁次为了炫耀其“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推广所谓“扫荡”经验,特从各地抽调少尉以上军官一百八十余名,组成“战地观战团”,赴战地参观。太岳军区第十六团在开赴延安途中,于10月22日抵达韩略村以南的南北卦地,根据当地群众反映的日军汽车队过往韩略村情况,十六团决定利用韩略村的有利地形和较好的群众基础,给日军以伏击。部署是以四个连设伏于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高地。其中六连堵击敌人,断其退路,不使之跑掉,并阻击可能由临汾方向来援之敌;九连拦击敌人,使敌人不得前进,并以一个排的兵力监视韩略村之敌;四、五连分别设伏于公路两侧高地,准备两面夹击敌人;其他分队暂时转移至安泽以北地区。24日3时,参战的四个连队全部进入设伏区。八时许,由临汾方向开来的十三辆满载日军的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设伏方向敌猛烈开火,六连击中敌尾部汽车,堵住了敌人的退路,九连拦截车队猛打,日军被压缩在公路两侧的山沟里,几次反冲击,均被打退,四、五连冲下高地,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经三小时激战,日军除三人漏网外,全部被歼。此次战斗共毙日军旅团长以下一百八十余人,毁敌汽车十三辆,缴获机枪三挺,步枪八十余支。冈村宁次为行报复,调集两千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向韩略村猛扑,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但扑了空。韩略战斗的胜利,打乱了日军“铁滚扫荡”的部署,对配合太岳腹地军民粉碎日军的大“扫荡”作战起了重大作用。

【 晋家山战斗 】     1940年夏,国民党阎锡山部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太岳部队向白(圭)晋(城)、同蒲铁路出击日军,配合太行区反“扫荡”之机,以第六十一军二〇八旅和部分地方部队分两路东渡汾河,向洪洞县以西八路军太岳军区进犯。为此,八路军太岳军区决心发起反顽作战,以军事打击教训反共顽军。7月2日,阎顽第六十一军所部千余人向安泽县西北晋家山太岳第十七团阵地进攻,遭到有力反击。该团乘顽军混乱实施猛追,顺势占领距晋家山东南二里的高地,与顽军形成对峙。同日,洪洞、赵城日伪军出动,配合顽军向太岳军区进犯,太岳第二十五团在打击顽军的同时,以一部兵力阻击出犯日军。5日,顽军勾结日军,联合向太岳军区进攻,太岳第七团在打退顽军数次进攻后,主动转向晋家山地区,第二十五团亦逐渐向十七团靠拢。6日,顽军继续向太岳军区部队进攻,太岳军区各部队为诱敌深入、以待己主力集结后歼灭顽军,遂向晋家山东南转移,顽军进占晋家山。7日,太岳军区主力第七七二团、第四十一团和一二九师一个团等全部集中于作战地区,第十七团、第二十五团也已靠拢。9日,各部队全力向顽军实施突击,经过激烈战斗,阎顽第六十一军之三个团大部被歼,余部逃向同蒲路西,晋家山战役结束。此役,太岳军区等部共歼灭顽军两千四百余人,沉重打击了日、顽军的嚣张气焰。

【 浮翼反顽战役 】     1944年4月28日至6月24日,阎锡山根据其“联日反共”的政策,在日寇的掩护下,于1944年初,由其第六十一军之第四十八、六十九、七十二师和保安第五、第九团等共约万人,东渡汾河向太岳区进攻,至四月份,又增调其挺进第二纵队(相当师)进占浮山南北地区。

太岳军区为坚持抗战,保卫太岳根据地,决定集中第三八六旅之第七七二、第二十、第十七团及决一旅之第三十八、第二十五团等部队,坚决给敌以反击。4月28日,反顽战役开始,当即歼灭顽军第七十二师一个营。5月中旬,攻克浮山以北之坚固据点王村,歼灭守敌及援敌三百余人,给敌第四十八师以严重打击。五月下旬,又打退了敌第四十八师的多次反扑。6月上旬,我集中兵力对浮山以北之敌第四十八师第一团发起进攻,歼敌少将以下五百余人。与此同时,敌第七十二师在其六十一军军长的指挥下,向浮山以北进攻,决一旅第三十八团等给敌以坚决阻击,又歼其四百余人。

阎顽自东渡汾河向浮山、翼城地区发动进攻以来,连连遭我军打击,至七月下旬,共被我军歼灭三千七百余人,给阎锡山妄图“开展汾东”“收复失地”以有力回击。

【 青浮战役 】     1944年9月8日至18日,太岳反顽战役于五、六月份胜利结束后,阎锡山又重新调整部署,研究对策,以达到其“先自固,而后开展”之目的。7、8月间,阎顽汾东部队以第六十一军之第七十二、六十八师部署于浮山以北地区,第六十九、第四十八师和第六十一军军部、军直位于浮山以南,各师团加修工事,企图再度向太岳部队发起进攻。

 9月8日,我军集中第三八五、第三八六旅、决一旅等部队共十二个团的兵力,在十一个县游击大队的配合下,发起了以浮山为中心的青(城)浮战役。共编成左、中、右三个纵队,重点围歼浮山东北之第七十二师,以一部兵力分别阻击浮山及浮山以南和浮山以北之顽军增援部队。9月9日1时开始攻击,各县游击大队按军区部署袭扰阎军后方,我左、中、右路三个进攻纵队,从9月9日至12日,分别突破了顽军第七十二师的防御,包围了敌驻守之村落,各个歼敌,浮山日军及阎顽第六十八、第六十九师,分别增援第七十二师,均被我军击退,敌顽第七十二师除四百余人逃至浮山西南外,余敌被我军全歼,顽第六十一军其余各师,分别向军部靠拢,浮山以北全部被我军解放,阎锡山见其主力第七十二师被歼,立即又调第十九军之第三十七师过汾河增援。

9月13日,我各纵队乘胜向浮山以南发起进攻,我左、中纵队向敌右翼迂回,右纵队向敌左翼迂回,15日突破敌防御。经16、17两日激战,歼敌顽第三十七师师部及第二团大部,顽第六十九师一部,正当我军进一步扩大胜利时,临屯公路线上之日军四千余人向我军进犯,为顽军解围,我军为进行反“扫荡”准备,遂结束战役。此役,共与敌作战九十三次,歼敌三千九百五十余人,俘敌将级军官六人,取得了反顽作战的重大胜利。

【 八路军晋绥军区 】     八路军重要战略区之一。1942年10月由晋西北军区改称,第一二〇师兼军区机关,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辖第二、第三、第六、第八、塞北、直属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独二旅兼),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张平化。第三军分区(最初由第三五八旅兼,1943年6月第三五八旅赴陕甘宁边区后,10月,冀中军区警备旅机关和第三五八旅留晋绥部分部队重组第三军分区机关),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李井泉。第六军分区(1942年10月由第三军分区一部组成),司令员雷任民(孙超群代),政治委员刘文珍。第八军分区(1942年12月,新军总指挥部并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钧(12月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贵波)。塞北军分区(1942年12月由大青山骑兵支队和第五军分区合编而成)司令员姚喆,政治委员高克林。直属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晋绥军区统一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地区的军事工作,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建制。

【 八路军太岳军区 】      第一二九师重要战略区之一。1940年6月成立,由第三八六旅兼,对外用太岳纵队名义。司令员陈赓(兼),政治委员王新亭(兼),参谋长周希汉(兼),政治部主任苏精诚(兼)。下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张春森(后刘绍棠),政治委员金世柏;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汉丞,政治委员史健;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清川,政治委员孙雨亭。1941年1月,太行军政委员会决定,第三八六旅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由决死第一纵队兼太岳军区。同年8月由太岳纵队兼军区,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隶属八路军总部,决死第一纵队、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及第一至第四军分区。1942年1月归第一二九师建制。1943年3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1944年后,辖第一至第五共五个军分区。1945年8月参加战略反攻,收复县城七座,拔除据点九十七个。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后,太岳军区成为该军区的二级军区之一。此时王新亭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孙定国任副司令员,裴孟飞任副政治委员,邓化俊任参谋长,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十八、二十一军分区。

 八路军太岳纵队 】        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1940年6月太岳军区成立后,对外称“太岳纵队”。1941年8月,为增强太岳地区对敌斗争力量,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决死第一纵队、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组成太岳纵队,并兼太岳军区,归八路军总部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司令员,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毕占云任参谋长,辖第三八六旅、决死第一纵队(决死第一旅)、第二一二旅。1942年1月10日,纵队归第一二九师建制。太岳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太岳区1941年秋季反“扫荡”、1942年春夏季反“扫荡”、浮翼战役等战役战斗。1943年3月,第三八六旅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二一二旅兼第三军分区,决一旅兼第一军分区。10月,第一二九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太岳纵队领导人陈赓、薄一波等先后去延安,因此,纵队机关已不存在,所辖部队由太岳军区指挥。1945年抗日战争战略反攻前,组成新的太岳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辖第一、第二旅和河防支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

【 太岳区抗日根据地 】    太岳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仞于太岳山脉而得名。开始包括山西中南部的同蒲铁路以东,白晋公路以西,曲高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1941年到1942年太岳部队依托岳北地区重新开辟了岳南地区和中岳山地区。1942年冬到1943年春,晋豫抗日根据地与太岳抗日根据地合并为统一的太岳革命根据地,太岳区的辖区南伸到黄河北岸。辖县(市)四十七个,人口四百二十三万,面积四万五千平方公里。

太岳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联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与太行,山东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塞,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太行区的西南屏障,还是问鼎中原,保卫西北的前哨阵地。

临汾市的安泽、古县、浮山、翼城、曲沃、侯马、霍州、洪洞(路东)、襄汾、临汾县(路东)先后分属太岳区第一、二、三、四地委领导。

【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起汾(阳)离(石)公路,南抵风陵渡,西临黄河,东连同蒲铁路,包括十八个完整县和十三个半边县,人口三百余万人,面积两万九千余平方公里。

晋西南各县分属三个行政区:第六行政区为中共洪(洞)赵(城)特委所领导的地区,第九行政区为中共乡(宁)吉(县)特委所领导的地区,第四行政区为中共中(阳)离(石)特委所领导的地区。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阻击日军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共中央的坚固屏障,是党中央联系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早在太原失守前,毛泽东就指示八路军总部适时派部队进驻吕梁山脉活动。太原失守当天,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吕梁山脉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1938年2月之后,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队和第三四三旅主力,在洪洞、赵城地区休整之后,开起晋西南地区,同决死二总队等山西新军,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等领导机关均在该地驻扎并领导该区开展党的建设和各项抗日工作。中共晋西省委(后改称晋西南省委,后再改称中共晋西南区委)在该根据地成立,直接领导和组织晋西南地区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群众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开赴山东后,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及其山西新军继续坚持晋西南的抗日反顽斗争。

临汾市的洪洞、霍州、汾西、隰县、永和、大宁、蒲县、尧都区、襄汾、吉县、乡宁等县分属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 】     1945年10月7日,由太岳军区部队组成,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十旅(原第三八六旅)、第十一旅(原决死第一旅)、第十三旅(原第三、第四军分区三个团合编)、第二十二旅(1947年8月由第八纵队组建)。1948年5月9日,改为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该纵队组成后,参加同蒲铁路、闻夏、临浮、吕梁、伏牛山东麓、洛阳、宛西、宛东、郑州、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14日,部队分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第十四军。它与太岳军区各部队均是晋南、晋西南解放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

【 同蒲战役 】     又称同蒲铁路南段战役。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太岳军区部队,在同蒲铁路南段洪洞至灵石段,对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行的进攻作战。1946年7月初,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部六个旅,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的配合下,从运城方向沿同蒲铁路南段向晋冀鲁豫军区的太岳区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发起了闻(喜)夏(县)战役,歼灭其一个旅另三个营后,胡宗南部后退至闻喜、运城地区休整。与此同时,晋绥军区及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同蒲路北段发动了晋北战役,阎锡山部急将兵力派去晋北,同蒲铁路南段临汾至平遥间一百五十余公里铁路线守备薄弱。根据当前态势,第四纵队指挥员决定指挥该纵队并太岳军区部队乘虚夺取洪洞、赵城地区。8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计划。战役发起前,第四纵队第十、第十一旅分别在8月9日、10日,利用夜色秘密前进至赵城、洪洞附近,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则提前隐蔽至霍县附近。13日,防守霍县的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出城,企图向中国共产党地方部队寻战,第四纵队第二十四旅歼敌第六十九师一个团,击溃该师主力。8月14日夜战役正式发起,第四纵队第十、第十一旅分别对洪洞、赵城之国民党军发起了猛攻。第十一旅于8月16日攻入洪洞城内,至当日夜全歼洪洞国民党军一千余人。18日晨,第十旅攻占赵城南关,同时击溃由霍县来援之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赵城国民党军守军待援无望,即向西突围,遂被第四纵队歼灭。此时,晋南的胡宗南部仍在闻喜、运城地区观望;霍县国民党军守军,在第六十九师增援赵城失利退往汾西县后,只剩一个团另一个营及一些地方保安队共两千七百余人。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已完成了对霍县的包围。8月19日、21日,中共中央军委先后指示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北进尚需时日,应迅速攻占霍县、相继占领灵石,开辟战场,待胡宗南部北进时各个歼灭之。8月24 日,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向霍县发起攻击,全歼霍县国民党守军。攻占霍县后,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即向灵石疾进,于25日向灵石外围据点发起攻击,至28日夜,国民党军守军弃城西逃,29日拂晓,汾西县城之国民党守军亦弃城南撤,灵石、汾西二城被解放。9月1日,第十一旅又乘胜进占富家滩矿区,战役至此结束。这次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岳军区部队,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万二千余人,解放了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西五城,控制了同蒲铁路南段二百六十余公里,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南同蒲路、占领太岳解放区的企图。

【 临浮战役 】     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9月21日至2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在山西临汾、浮山之间地区进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将整编第三十师、整编第一师第一旅调至运城地区,沿同蒲路一线北进,企图配合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夹击晋南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以一部去灵石以北牵制阎部,主力于9月22日至24日,在临汾、浮山间歼灭由临汾向浮山分批前进的国民党军第一旅,毙伤两千余人,俘旅长黄正诚以下两千五百余人。此战以“围点打援”的战法,全歼国民党精锐“天下第一旅”,给进攻晋南的国民党军以有力的打击。

【 闻夏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13日至22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闻喜、夏县地区,对沿同蒲(大同至风陵渡)铁路北进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作战行动。在我军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采取每战集中优势兵力的手段,初步遏制住了国民党军北犯的企图,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

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后,于7月3日,从陕西调集胡宗南部第一师、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师共六个旅,由风陵渡、茅津渡渡过黄河,与同蒲铁路南段临汾一线的阎锡山部第六十一军等共五个师(旅)约七万余人,开始在晋南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大举进攻,企图打通同蒲铁路南段,摧毁太岳根据地,寻歼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于洪洞、赵城地区,针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晋冀鲁豫军区决定以第四纵队为主,其他部队配合,迎击来犯国民党军。具体部署是:以第四纵队第十旅、第十一旅一个团、第十三旅两个团,由曲沃、侯马地区向闻喜急进,歼灭已占领闻喜的敌第一六七旅;太岳军区第五分区部队进逼运城,迷惑牵制胡宗南部在晋南的兵力,阻其北进;以第十一旅两个团位于侯马地区,监视临汾、新绛地区阎锡山部,阻其南援;以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和第一、二军分区部队进至临汾以北地区积极活动,牵制北线阎军主力。

7月3日,胡宗南部整编第二十七师第三十一旅、四十七旅,整编第九十师第五十三旅,整编第一师第七十八旅、一六七旅,附重炮团、特务团等部,由运城沿同蒲路于12日进占水头、张店、胡张、堰掌等地,先头一六七旅已占闻喜。7月13日夜,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等部,突然猛攻胡张镇、朱林等地的国民党军,歼其第三十一旅直属队及第九十一团全部。14日,继续向如意、下晁、赵家庄等地攻击,歼其第三十一旅第九十二团,并歼灭由闻喜南援第一六七旅两个营。16日,第七十八旅北上增援,又被歼灭一个营。此后,国民党军因怕被各个击破,逐步退守闻喜、安邑等城镇,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等部因无战机可寻,遂于22日结束战役。此战共歼灭胡宗南部整编第二十七师第三十一旅全部、第四十七旅大部等,共五千余人。

【 吕梁战役 】    又称晋西南战役。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1月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及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等部,在山西吕梁地区向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发起的进攻战役。1946年10月底,蒋介石在国民党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进攻受到挫折后,积极调整部署,企图以突然袭击方式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其具体部署是:将第一战区胡宗南部在晋西南地区之整编第一、第九十师共四个旅西调入陕,准备会同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六个多旅由南面向延安实施主要进攻,同时以第二战区阎锡山部在晋南地区的杨澄源部及宁夏马鸿逵部的五个旅从东西两面配合,从而构成对陕甘宁边区的三面威胁。1946年11月上旬,胡宗南部整编第一、第九十师四个旅,由临汾经禹门口西渡黄河入陕南各县主要由地方团队据守。中共中央为加强陕甘宁边区防御,于11月6日命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驰援,同时电令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先行西进开辟通路,掩护部队通过吕梁地区。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又指示第四纵队:到吕梁后,如胡军向延安急进,则你们亦急进;如胡缓进,则你们可攻占吕梁各县,再待命开赴延安。11月中旬,第四纵队越过同蒲铁路西进至吕梁地区。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对陕北的防御准备业已就绪,遂电示第四纵队暂缓入陕,在晋西南地区发起吕梁战役。11月2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第二十四旅,会同由离石南下的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辖第三五九旅、独四旅),向吕梁地区国民党军展开攻势,至12月12日先后攻占了汾西、隰县、大宁、蒲县、永和、石楼、离石、中阳等县城,为以后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准备了有利的战场条件。在第四纵队等部围攻中阳县城的同时,国民党军为解除侧背威胁,将原准备用于陕北战场的整编第一、第九十师的四个旅援驰吕梁地区,连同驻临汾、吉县的整编第三十六师第六十七旅,整编第二十七师第四十七旅分两路向蒲县、大宁反扑,企图配合阎锡山部恢复、稳定晋西南的局面,然后再向延安进攻。12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第四纵队等部迅速集中兵力于蒲县附近地区,以连续作战歼敌两个旅为目标,粉碎敌之企图,保证延安侧翼安全。第四纵队以第三五九旅伸入蒲(县)临(汾)公路,设障破路,断国民党军交通线;以太岳军区部队袭击浮山、翼城、垣曲,威胁国民党军后方;主力隐蔽集结于机动地区,诱敌深入并伺机歼灭之。12月17日,胡宗南以六个旅向蒲县、大宁等地反扑。12月23日至26日,各参战部队多次对国民党军进行伏击,歼其一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觉察到处境不利,被迫于12月28日撤离蒲县、大宁地区。各参战部队乘机以迅猛动作将国民党军后卫第六十七旅包围于井沟、薛关地区,于12月30日将其全歼。战役结束后,第四纵队等部稍事休整后,即转向移汾阳、孝义地区作战。

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万余人,俘晋西地区上将杨澄源及少将三名,解放了北起中阳、南至吉县城郊、西至黄河、东至蒲县的广大地区,使晋绥与晋西南两解放区连成一片。这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突袭延安的企图,解除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威胁,推迟了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计划。

【 晋南攻势 】     又称晋南战役。1947年4月4日至5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西南三角地区,对国民党军守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1947年3月,为向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从晋南战场先后抽调七个旅入陕参战,从而使晋南地区国民党军的兵力只有正规军三个旅另四个团,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约三万余人,其防御重点为同蒲铁路临汾以南段。中共中央军委于1947年2月底至3月中旬先后指示晋南部队消灭晋南国民党军几部、改变晋南局势,配合陕北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决定以该纵队全部(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三旅)并指挥太岳军区部队(辖第十二、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旅)及地方部队共五万余人,在一百三十多个民兵连的支援下发起晋南战役,战役于1947年4月4日开始,至15日,各参战部队先后攻克翼城、侯马、新绛、河津、稷山、万泉、曲沃等十余座城镇,切断了同蒲铁路南段,前锋部队直抵黄河。随后,为乘胜扩张战果,同时,争取在野战中歼灭可能由陕中或临汾来援之国民党军,又以第十、第十三、第二十三旅置于河津、侯马地区随时准备机动;另以第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四旅以及地方部队和参战民兵继续向南突击,向晋南三角地带扩张战果。胡宗南部感到晋南要地受到严重威胁,即以整编第十师、第八十五旅、第十旅向晋南增援。4月17日,国民党军第八十五旅进入运城,第十旅抵达临晋地区,企图从东西两面合击猗氏,阻止晋冀鲁豫参战部队向南发展。21日,晋冀鲁豫参战部队在嵋阳镇歼灭国民党军第十旅一个团,其余国民党军纷纷撤入运城,第四纵队等部乘胜解放临晋、永济、虞乡、芮城等城镇,23日进占风陵渡,由于国民党军再从陕中或临汾来援晋南的可能已很小,原在侯马等地作为机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的两个旅相继南进,于25日攻克闻喜、夏县,至此,整个晋南地区除运城、安邑、临汾等孤立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与此同时,太岳军区第十八军分区的基干武装和民兵,连续解放了霍县、赵城、洪洞三个城。4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第四纵队等部相继夺取运城,并以一部向吕梁地区扩张战果。第四纵队遂指挥四个旅从5月1日起围攻运城,在外围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后,因国民党军凭坚固守,至11日仍未能克城,遂于11日撤围运城,转入休整。与此同时,太岳军区第二十二旅、第二十三旅及第十九军分区部队,北上协同吕梁军区部队攻占了乡宁、汾城、襄陵、蒲县、大宁等城,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所属之太岳区与晋绥解放区之吕梁区连成一片。这次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万四千余人,解放了北起霍县、南至芮城、东自浮山和翼城、西抵黄河的二十余城,以及吕梁地区五城,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在晋南的防御体系,有力地策应了陕北作战,这次战役还为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以后向黄河以南、以西发展攻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临汾战役 】     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进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晋绥军区部队协同下,全歼晋南重镇临汾国民党守军的城市攻坚作战。人民解放军于1947年12月解放运城之后,临汾已成为国民党军在晋南的一个孤立据点。该城聚集有国民党军一个师、一个旅、六个保安团、两个补训团及其它杂牌武装等,共约两万五千余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八、十三纵队、炮兵团和太岳军区八团及晋绥军区两个旅,共五万三千余人,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发起临汾战役。

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月7日至29日,基本扫清外围据点。7日晨,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进至城南飞机场附近,击毁运输机两架,迫使八架飞机未能载人而飞逃,从而打破了敌人继续空运部队的计划。随后,其他参战部队对城外围据点实施攻击,至29日歼敌三千余人,基本扫清了外围据点,但攻城部队自身伤亡亦过三千人,未能攻克日本坟、兴隆殿等据点。之后,从东、北、南三面攻城,以第三十六师防守的东关为攻击重点,但未奏效。第二阶段:4月初至11日,肃清外围据点,攻占东关,歼守军第三十六师大部,其师长及少数部队逃入城内,东关被攻城部队占领。第三阶段:4月15日至5月17日,全歼城内守敌。攻城部队经十余天攻击,扫清城外壕外沿守敌。5月17日19时许,第八、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两个团对城内守敌发起总攻,当日夜,歼灭守敌大部。梁培璜带残余兵力出西门,过汾河,随即被歼灭,战役结束。此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一万三千五百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两万五千余人,其中俘梁培璜和第六十六师少将师长徐其昌以下两万一千九百余人,拔除了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最后据点,为尔后北上晋中,与阎锡山部进行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支援了西北战场、中原战场的作战。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晋绥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防卫力量。1942年5月13日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林枫任副政治委员,辖一二〇师、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以及炮兵团等部。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9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增任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不久,又任命谭政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但对外不用联防军司令部的名义,仍用留守兵团的名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联防军部分领导人分赴山东、东北就任新职。中央军委任命王世泰为联防军代司令员,习仲勋为代政治委员,王维舟、阎揆要为副司令员,张仲良为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为参谋长,仅指挥陕甘宁边区部队。解放战争初期,联防军所属部队编入西北野战军。1947年7月,贺龙再任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张经武仍任原职。1948年2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简称“联防军区”,辖晋绥军区及陕甘宁各军分区。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正式整编为西北军区。

【 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1942年11月成立,关向应、贺龙、林枫、周士第、甘泗淇、王达成等九人任委员,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李井泉任组织部长,张稼夫任宣传部长,统一领导晋西北、绥察边两区党委。

【 西北军政大学 】     1948年9月18日,按照贺龙指挥,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步兵学校与原晋绥野战军贺龙中学在临汾合并,成立西北军政大学(简称西北军大),贺龙亲自兼任校长,李长路、钟师统任副校长,黄荣忠任教育长,西北军大设置军事、政治、文艺等专业共四个大队,十三个中队,第一、二期学员约两千五百余人。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西北军大全体师生由临汾迁移西安。1950年1月,西北军大迁至重庆,与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合并。

【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     1948年12月,中共华北局根据中央的部署,决定由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得力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具体要求包括:一个区党委、六个地委、三十个县委、一百多个区委的党、政、军、民各级干部和后勤人员共约四千人。太行区各地南下干部于1949年2月25日至27日先后到河北武安集中。太岳区各地县南下干部于同年3月15日在长治集中后,于22日到达武安。两区南下干部在武安汇合后,便开展组建、学习、培训工作,按中央和华北局的要求,确定和组建了南下区党委一般机构,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1949年4月25日,长江支队由平汉线向南挺近,经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福建,行程两千多公里。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     1948年5月,晋南重镇临汾解放之后,晋绥边区的党政机关、军区机关和各类干部学校相继迁往临汾。临汾成了为新解放区集训干部、开办各类学校的大本营。当时,晋绥边区的党政军干部,除已支援西北解放区的三千余人外,绝大部分县、区、分区以为干部均集中在临汾培训。从各地调到晋绥党校的干部达三千六百多人,他们是南下入川的骨干。当时,还在临汾开办了西北行政干校、西北军大、财贸干校、工业学校、卫生学校、西北通讯学校、新闻训练班、工程人员训练班等,并大量吸收在校学生及各地青年知识分子参军入学。

1949年3月,党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不久,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共晋绥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李井泉及时召开各级干部会议,部署抽调大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贺龙到会作重要讲话,并在西北局和西北军区召开的一次进军大西南动员会议,再次作了入川动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央和军委决定,所有南下入川的干部和干部学校的学员等,按系统分别编为五个梯队,梯队司令员由军、师职指挥员担任,政治委员由党政领导干部担任。下设若干大队、中队和小队。五个梯队加上三个警卫团、第五野战医院、民众医院和工作机关、临汾留守处等,总人数达到四万余人,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直接受贺龙、李井全等同志的指挥。

10月中旬,西北南下工作团,从临汾出发,跨越黄河,途经西安,突破秦岭、剑门关,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一万公里,于12月30日进入成都,投入开辟新区的战斗中。

【 空军十二航校 】     1950年9月30日,川南军区奉军委命令〇二七调归空军,1952年11月15日,川南军区挑选了七百五十四名干部干事赴山西临汾组建第十二航校,同年12月7日在临汾正式建立第十二航校,代号为〇二七部队,正师级建制,校部设在临汾市。担负培训歼击机飞行学员的任务。

首任校长刘明鉴,政治委员、赖达元,后勤部长阚济世,一团团长郭宗文。十二航校下辖五个飞行团:一团(初级教练机团)驻山西运城,二团(初级教练机团)驻山西侯马,三团(高级教练机团)驻山西临汾(俗称南机场),四团(高级教练机团)驻山西永济,五团(高级教练机团)驻山西武寨(五团后划归六校)。

1976年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更名空军第十二航空学校;1986年空军第十二航空学校升格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1992年8月解放军院校调整,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与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合并成为新的空军第六飞行学院。

在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光辉的四十年里,共毕业中外学员近三千七百名,训练古巴、越南、委内瑞拉等国学员二百八十八人,毕业二百七十人;培养各类专业人员三千五百人,向军内外输送干部近四千人;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十二航校培养出的飞行员杜凤瑞、岳崇新、朱嗣珩、王相一、张振芳、张炳贤,取得了击落敌机六架,击伤一架的战绩;航校输送出去的学员、干部中有近四十人担任了军以上职务,被授予将军军衔的有三十余人。